首页  >  联大口述史  >  正文

潘际銮:只要国家需要就该去做

2017-11-08 15:21:52  来源:云岭先锋网

潘际鉴

“从10岁到18岁,我在昆明度过了人生中很重要的8年。”一个周日的上午,被称为“中国焊接第一人”的潘际銮院士在清华大学的办公室里接待了本刊记者。他委婉而坚决地拒绝了记者为他续水的请求,自己给茶杯续上水,又给记者泡上茶,才坐到沙发上。

“我们那个时候学习和成长的环境恐怕你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很难理解。家已经没有了,如果国再没有了,就永远也回不去了。我们拼命学习,就是抱着一种决不能让国家亡了的紧张感。”

今年90岁的潘际銮,曾经完成我国自主生产的第一套核反应堆焊接工程,为秦山核电站担任焊接顾问,攻克高铁轨道焊接难题。现在,他还在带团队、做项目,青少年时代形成的紧迫感,似乎伴随了他的一生。

失去家乡的少年

“1937年底,日本军舰开进了吴淞口,紧接着南京也陷落了。1938年,我们一家背着铺盖卷离开江西老家,成了难民。”潘际銮说,在逃难途中,他不幸感染伤寒,在生死的边缘徘徊。在持续的高烧与昏迷中,他几乎是趴在父亲背上抵达广西的。父亲宽厚温暖的肩膀,成为他在逃难路上最清晰的记忆。

经过数月颠簸,一家人在昆明落脚:“在昆明也是居无定所。一般是父亲在哪里工作,我们全家就搬到哪里。昆明周边的禄丰、安宁、弥渡,我都呆过。在考进西南联大之前,我念过6所中学。”

刚到昆明时,我们一家人借住在少数民族群众家中。一楼两侧的屋子是主人的房间,正中的大厅是牛圈。牛圈上方原是堆草料的地方,被主人家腾出来给客人住。二层的楼板留有缝隙,天气热的时候,牛圈中的气味便蒸腾到潘家的房间。

由于家计十分艰难,潘际銮有时进学校读书,有时又不得不辍学做些零工帮补生计。“母亲那时候在外面摆香烟摊子,靠卖出一支一支的香烟贴补家用。云南水果不是特别多吗?我母亲就让我从乡下担一些水果到城里去卖。路上本可以搭一段火车,但我们没钱买车票。母亲让我穿上哥哥的军装,装成士兵,希望能免费搭车。我那时候十三四岁,营养又跟不上,长得很瘦小。检票员看到我,说什么也不相信我是当兵的,拉住我一定要让我买票……”

在极其不稳定的生活状态中,潘际銮全凭兴趣学习。“外在的动力是没有的,那时的驱动力就是对念书的兴趣。所以我后来觉得,学习是别人帮不上忙的事,必须得靠自己。自己有动力,才能学得好。”

1944年,不满17岁的潘际銮参加云南省全省会考,考了第1名。“榜单张贴在很热闹的街上,我的名字排在第1个。但家里人都觉得是很自然的事情,父母亲甚至连赞扬的表示都没有。所以我自己也觉得平常。”
凭着会考第1名的成绩,潘际銮被西南联大直接录取。“我父亲在铁路上工作,是做文职的。他接触过很多技术人员,很早就认为技术非常重要。这个观点,我们几个孩子都接受了。”受父亲的影响,潘家的孩子几乎都报考了工科院系。潘际銮选择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璐

34
相关热词搜索: 潘际銮只要国家需要去做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