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任栓成:29岁在校生在顶尖学术刊物《Science》发表论文
日前,陆军军医大学召开2018年总结表彰大会,任栓成荣立个人三等功。
去年10月底,这名直博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主刊发表原创性论著,一鸣惊人。
众所周知,《Science》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权威学术期刊之一,人们好奇的是,这名年仅29岁的西部高校在校学生是如何“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的?
论文截图
努力找到“睡与醒的开关”
“一开始,我并未想过自己能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任栓成说。
尽管他此前曾以第一作者发表了2篇SCI论文,受邀在中国睡眠研究第十届学术年会作大会演讲,但在那时的他看来,自己与《Science》依然隔着一条远到难以看见尽头的路。
“在学校学习期间,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尽量去解决一个真正的科学问题,而不是每天想着如何发表一篇符合毕业要求的文章,让自己能够毕业。”基于这种价值判断,他执着于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如何让战士在极端条件下保持长时间觉醒,从而提高部队战斗力?如何缓解战士的战争压力,使其快速进入睡眠,从而尽快恢复体力精力?……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科学问题”。士兵在战场上连续作战,除了面对枪林弹雨外,最难对付的就是疲劳与瞌睡。如果能在真实世界中,除了加强日常训练外,还能用科学为极端战争条件下的战士提供帮助,打造现实版的“无敌浩克”,让他们成为能轻松消减疲劳、具备超凡忍耐力、可以自如应对连续作战的“超级战士”,其科学意义不言而喻。
在这样的科学问题前,对于任栓成和他的导师来说,重要的是能够揭示觉醒维持的关键机制,找到“睡与醒的开关”,就有望打造中国的“超级战士”。
这,成为任栓成在求学期间紧紧铆住的“真正的科学问题”。
而“睡与醒的开关”究竟在哪里?
早在上世纪20年代,科学家就发现,流行性脑炎病毒损害下丘脑可造成患者精神不振、嗜睡。到了上世纪50年代,又发现脑桥网状结构参与觉醒的调控,但此后并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长期以来,丘脑被推测与觉醒维持有关,但丘脑包含30余个核团,究竟哪个核团对觉醒维持起关键作用,一直不得而知。
任栓成在实验中发现,丘脑室旁核的活动与觉醒关联紧密。于是,课题组明确提出猜想:丘脑室旁核是丘脑中维持觉醒的关键核团。
假设可以大胆,求证却需严谨。任栓成的实验一度严重受阻,未能取得大的进展,眼看毕业都成困难。关键时刻,他没有放弃,“如果每天醒来都想着怎么毕业、怎么发文章,一味地为了取得学位去搞科研,很容易疲劳;但如果是以喜欢的态度来做实验,其实也是比较轻松的。”
他选择沉住气、静下心,一如既往,踏踏实实地做实验。
“他是一个自律性很强并甘于寂寞的人。”舍友阳一栋说,任栓成每天早晨都会整理完内务再去做实验,晚上从实验室回来后,再晚都要坚持做俯卧撑和仰卧起坐,“每天如此,从不改变。”
责任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