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色时光  >  正文

文物修复背后的故事

2020-11-19 09:28:17  来源:《金色时光》2020年第11期

当我们走进博物馆时,很容易被一件件形制完整、纹饰明晰、铭文清晰的文物所吸引,并折服于古人精湛的手工技艺。

而事实上,无论是青铜器皿还是书法画作,出土时能保存完好的只有极少数。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往往是锈蚀遍体、破损残缺,甚至难以辨认的大堆碎片。要让这些文物重现其貌、重展风采,离不开修补文物的人。

这群隐身于文物背后的人,以数十年如一日的耐心与专注以及百折不挠的工匠精神,沉浸于以毫厘计的文物修补的细枝末节中。一双巧手还原的不只是器物,更是一段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

本期,我们走近这个特殊群体,聆听他们修复和保护文物的故事。

罗夜起:专注青铜器修复数十年

罗夜起在家中的工作室修复一件青铜器的复制品。(郝亚鑫摄)

文物修复的日常工作极其枯燥,除了安静,还是安静。但今年79岁的罗夜起,自1971年到云南省博物馆从事雕塑兼修青铜器工作后,一干就是几十年。凭着一腔热情,他在青铜器修复领域中取得不俗成绩:既修过国家一级文物“三骑士铜鼓”,也复制过镇馆之宝“牛虎铜案”。

耗时5个月修复“三骑士铜鼓”

在位于玉溪市江川区的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珍藏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三骑士铜鼓”,此文物真实再现了古滇国武士风采:鼓面正中有十二芒太阳纹,芒间饰三角形齿纹,面上二晕均由锯齿纹组成,上面三骑士服饰相同,头戴鸭嘴形头盔……

铜鼓是分布于我国西南滇桂地区和东南亚的一种重要乐器,用于宴会、战争、祭祀等重大场合。“三骑士铜鼓”作为江川悠久历史和古代文明的见证,于1991年12月至1992年4月在李家山古墓群被发掘出土,而它的发掘地被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不过遗憾的是,因地层变化、墓穴塌陷等原因,“三骑士铜鼓”出土时已破碎,铜鼓被挤压变形。

“初见时,文物已碎成大小不等的40块,鼓面、胴、腰、足均已严重变形,鼓面3处断裂。此外,一骑士缺1只脚,三匹马的脚均已断裂,其中一匹马缺2只后脚,一匹马缺1只后脚。”说起首次与“三骑士铜鼓”见面的场景,罗夜起记忆犹新。为恢复文物原貌,更好地挖掘它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云南省博物馆安排罗夜起对“三骑士铜鼓”进行整形修复。

如何修复?国家有严格规定,其中一条就是:保持文物原状,不要随意增添或改变原物的面貌和完整性。鉴于此,当时有人提出用锯解、组焊方法达到整形目的。但罗夜起对铜鼓碎片进行仔细观察、推敲后发现,文物的胎质延展性比较好,用锯解法不仅会对文物造成更大损坏,也不易焊接。最后,罗夜起决定用锤打法,再经过敲击、挤压、焊接等工序逐一仔细打磨,耗时5个多月后,“三骑士铜鼓”真容再现。

自研技法修复贮贝器

1984年,在省博物馆的安排下,罗夜起开始修复“杀人祭鼓铜贮贝器”。该文物于1956年出土于晋宁石寨山,与曾亮相于《国家宝藏》节目的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同属于古滇国(西汉早期)时期的器物。

贮贝器是古滇国特有的贮放贝币的青铜器,器上铸造有姿态各异的群像,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祭祀、战争、狩猎、祈年、播种等情形,是研究古滇国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杀人祭鼓铜贮贝器”由一面铜鼓改装而成,有底有盖,器盖上刻有32人、5马、1牛、1犬,整体布局与同期出土的“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非常相似。

出土时,由于受压变形,“杀人祭鼓铜贮贝器”已破损,并有很多缺块,修复难度较大。拿到文物后,经反复观察、思量,罗夜起决定对其进行局部整形,然后对已破损的缺块进行造型复原、做石膏模具,同时对贮贝器缺失的双耳进行移植、做模具、电铸、组焊、作旧、着色等。为了完美再现文物当年的风采,修复中,罗夜起不断打磨工艺,并自创技法,他所用的电铸工艺便是其中之一。“修复时,要始终把文物安全放在首位,自我钻研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干这一行,不热爱、不认真钻研是难以成功的。”罗夜起说。在他的精心打磨下,一个完好的贮贝器最终展现在世人面前,此件还于1984年7月在日本“中国云南省博物馆青铜器展览”中展出。

完美复制“镇馆之宝”

在云南省博物馆工作的几十年间,罗夜起不仅修复了众多青铜器,他还擅长于复制工艺。“文物复制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对文物复制有严格规定,其目的在于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便于陈列和开展研究工作。”罗夜起说。

20世纪80年代,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其中“牛虎铜案”指的就是1972年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古墓群遗址中的一件战国时期青铜器,是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文物移交省博物馆后,发现地的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便需要一尊复制的“牛虎铜案”,以供当地陈列和研究。云南省博物馆将重任交给了手艺精湛的罗夜起。

“此铜案为古滇战国时期的案祭礼器,其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其特殊的组合造型使整个铜案重心平稳,大小和谐,动静均衡统一,但复制则需要讲究技巧。”罗夜起说,为此,他依据造型先将3个动物分开做模具、翻块。这些工序完成后,他遇到了难题:大牛肚子下面如何留出空间给小牛呢?“思来想去,我先把大牛的空间用泥巴堵住,模具翻好后再把泥巴取出来,最后把小牛焊接进去。”罗夜起说。

复制件完成后,另一个难题又出现了,如何进行磨光处理和颜色作旧?“作旧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也是铜器修复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它能反映出铜器修复效果的好坏。”罗夜起说,作旧有传统作旧和化学作旧之分,他选择了后者。“先将打磨、抛光好的铜铸件放入配制好的化学溶液中整体浸泡,浸泡一定时间后拿出来晾晒。然后用浸泡过的溶液涂刷铜件,等铜件表面颜色转变成古铜色后继续涂刷。之后再用塑料薄膜包裹铜件两个月以上……”谈起打磨工序,罗夜起说得头头是道,而一件文物的完美再现,一道道技术要求高而复杂的工序不可或缺,罗夜起一如既往地沉醉其中。

本刊记者   谭江华/文

郝亚鑫/图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敏

23
相关热词搜索: 文物修复背后故事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