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从军事要地到“文献名邦”

2020-11-19 11:28:48  来源:《金色时光》2020年第6期

原标题:云南提督府旧址 从军事要地到“文献名邦”

云南提督府旧址大门

当游人路过大理古城复兴路111号时,也许并不知道,眼前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过去的云南提督府驻地。200多年间,50余任提督在此处理军务,居中驭外。2019年10月,云南提督府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初首设云南提督

清顺治元年(1644年),在以八旗军为主力夺取政权统一中国后,清政府为弥补兵力不足、加强全国统治,采取了招降明军、招募汉人组建军队的措施。因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单位建制,故称绿营兵。绿营完全由汉人组成,以步兵为主,逐渐成为清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沿袭明代镇戍制度,绿营以‘镇戍天下要害之地’为主要任务。在中央,绿营兵由兵部负责管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决策、调遣。”大理市博物馆馆长段进明说,在各直省,以总督为绿营的最高长官,不设总督之省以巡抚为最高长官。提督是直接管辖各省绿营的最高武官,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官阶从一品,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

顺治十六年(1659年),随着李定国和南明王朝的败退,清政府基本控制了云南,平西王吴三桂驻镇,组建云南绿营兵。段进明通过查阅《云南通志》得知,随着云贵总督、云南巡抚建制的完善,顺治十八年(1661年)九月,清政府始设云南提督,“以云南临元广西镇总兵官张勇为首任云南提督,驻地永昌府”。云南提督全称云南提督总兵官,节制临沅、鹤丽、普洱、开化、昭通、腾越六镇总兵。作为一省最高武官,云南提督下设中、左、右三营,辖马战兵900名、步战兵2100名、守兵900名。“云南提督的设置,标志着清初云南绿营兵制基本形成。”段进明说。

维护边疆稳定发展

“永历帝被从缅甸带回云南处死后,原驻防于云南边陲重镇永昌(今保山)的云南提督标兵被调移到大理,与驻镇昆明的云贵总督、云南巡抚遥相呼应,形成控制云南的两大核心。”段进明分析指出,大理背靠苍山,东临洱海,北有上关,南有下关,构成了天然的防御体系,自南诏国起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将提督府设在大理有其必然性。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吴三桂叛乱后,康熙帝调湖广提督桑峨为云南提督。随着云南总督、巡抚、提督的重新任命,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最终形成了云南提督统属下绿营兵三标、七镇、六协、七营的建制。

咸丰六年(1856年),杜文秀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大理,将云南提督府改为元帅府,作为起义的指挥中心。段进明说,杜文秀率军攻占53座城池,半个云南在其控制之下,但其只称“兵马大元帅”,而非称王称帝,说明他并不想将云南从祖国的版图中分裂出去。杜文秀不仅在政治、军事方面具备卓越才能,在处理民族和宗教问题上,也表现出了前无古人的广阔胸襟。

此后,起义军对元帅府的原有建筑进行改扩建,以中轴线纵向延伸布局,从东依次为大门、二门(牌坊)、大堂(议事厅)、白虎堂。西南角建有杜文秀书房、宿舍和侍卫住房,白虎堂后面打造成花园。同治十一年(1872年)起义失败后,元帅府被恢复为云南提督府衙门,并于光绪元年(1875年)修复甬道、大门及两辕门。

“250年间,先后有50多任提督在云南提督府处理军务,肩负起维护清政府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主要职责,是领导‘改土归流’的主要军事力量。”在段进明看来,“谅山抗法”“马嘉理事件”等重要历史事件均在此指挥处理,对云南边疆的发展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作出了积极贡献。

历任提督共筑“文献名邦”

如今,大理古城南门附近,有一座外观古朴的城楼,楼上挂着一块写有“文献名邦”四个字的匾额。题写匾额的人,便是曾任云南提督的偏图。据段进明介绍,偏图出身贫寒,很早就在陕西从军,成为征伐云南的总兵。偏图出征时是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年后,康熙突然想起久居云南的偏图,便召见偏图,想给他换一个地方任职。偏图告诉康熙,他认为大理是一个风花雪月之地,人杰地灵,自然风貌也美。康熙听了很感兴趣,于是偏图请求康熙赐字,康熙赐了“文献名邦”四个字,偏图将其亲笔写下。

记者查阅大理市博物馆资料了解到,历任云南提督皆对当地的发展建设倾尽心血。“提督杨玉科虽身居高位,却时常提醒自己和家人不可骄奢淫逸,一生积蓄大多用作公益事业。”据段进明介绍,光绪二年(1876年),杨玉科捐资修筑、改道铺设粗石板的盐马驿道,以营盘街为起点,向东翻越盐路山经剑川县至浪穹(今洱源县)的牛街,西至碧罗雪山西麓的老姆登村,全长数百里。

杨玉科曾感慨家乡“地太边鄙,汉少夷多,或囿于习俗,视读书为末务;或迫于境遇,欲肄业而无资”。他认为,要开化边疆、提高民智,唯有兴办学校一途。光绪三年(1877年),杨玉科捐献其在大理的爵府、田产及其他产业,创立“西云书院”,并亲自撰写书院碑序。书院自1902年始办新学,1953年命名为云南省大理第一中学,校名沿用至今,为大理培养出不少杰出人才。

本刊记者 谭江华/文

大理市博物馆供图


责任编辑:李敏

23
相关热词搜索: 军事要地文献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