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王璐  >  正文

战蝗记【情暖云岭——云南基层党支部的故事之21】

2020-11-04 10:00:21  来源:云岭先锋

竹叶上趴着密密麻麻的蝗虫,宾馆房间内也有蝗虫飞进来,在户外蝗虫迁飞通道,随便用网兜都能网住一兜……今年夏天,普洱江城县的林间地头、农家门口、甚至县城都来了不速之客。难道是年初肆虐非洲、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的沙漠蝗来了?

关键时刻,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森林保护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等相关专家紧急出动,联合中央以及省级、普洱市相关人员组成专家组,为侵入江城的蝗虫验明正身:这是黄脊竹蝗,并非沙漠蝗。同时,掌握了其生活习性和迁居特点,为短时间内控制蝗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沙漠蝗没来,黄脊竹蝗来了

6月28日,大批黄脊竹蝗刚从江城县牛倮河自然保护区入境,第一时间就被早早守护在此的监测人员发现了。

江城县能第一时间监测到蝗虫入境,其实是个意外收获。

年初,沙漠蝗灾在非洲暴发后,迅速向中东方向发展。为防治可能到来的沙漠蝗,早在今年3月,云南省就根据国家要求,在25个边境县布设了125个蝗虫监测点,通过昆虫雷达、人力巡查等方法随时监测。结果,沙漠蝗没来,黄脊竹蝗来了。

第一批蝗虫入境后,江城县迅速上报。

3天后,普洱市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验中心主任周之宏到达受灾区。在距离县城20多公里的保护区,看到一片竹叶上趴着十来只蝗虫时,周之宏非常心惊:“这样的密度,远远超过了国家的重度危害标准”。

△大量黄脊竹蝗啃食植物(资料图)

第二天,县城边10公里外发现大批蝗虫。也就是说,一天之内,蝗虫迁飞了10公里。这更超出了周之宏的预想,根据之前的资料和研究,从未发现黄脊竹蝗能如此快速迁飞。

7月2日当天,周之宏将这一情况通报给了云南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并把相关情况也向自己的老朋友——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森林保护研究所(下称森保所)研究员陈鹏进行了讲述。

接到周之宏通报前,陈鹏和森保所已经知道了蝗虫入境。党支部迅速安排各位党员职工各司其职,短时间内准备好了大量有关黄脊竹蝗的研究材料。同时迅速成立了三个应急小组,准备随时赶赴灾区一线支持江城灭蝗,各位党员主动请缨。

根据对蝗灾发展情况的科学判断,7月6日,陈鹏受党支部指派到达江城。此时,在县城宾馆的大堂和房间都能发现蝗虫。在主要入境地点——牛倮河自然保护区查看灾情时,把手伸出车窗都能抓住蝗虫。户外的竹叶、芭蕉叶上都有密密麻麻的蝗虫。

陈鹏说:“若不进行有效阻截防治,蝗虫很可能在1个月左右借助气流作用飞进昆明!若任其发展,谁能保证不会啃食农作物?不会对粮食生产和生态安全造成危害?”

最让陈鹏担忧的,是当地干部群众对蝗虫的恐惧。“别说是老百姓,就连很多干部当时都不清楚这种蝗虫究竟是什么,会不会啃食庄稼?”于是,到江城的第一天,陈鹏就想跟当地干部群众大范围普及一下黄脊竹蝗的习性和特点。

△黄脊竹蝗(资料图)

天地一体防治,两个月控制住蝗灾

白天四处走访蝗虫受灾点,晚上加班加点撰写上报材料、研究报告,并总结蝗虫的生活习性和迁飞特点等。陈鹏说:“想尽快编出一本小册子,让大家正确认识黄脊竹蝗,科学防控。” 

△作为专家组副组长,陈鹏参加全省防控竹蝗专家研判会并发言(资料图)

在江城县工作的前20多天,陈鹏过上了他这辈子少有的苦日子。他笑着说:“那些天凌晨2点之前就没睡过觉。最难的一次,靠两个鸡蛋过了一天。当时一心想把蝗虫搞清楚,倒没觉得辛苦,现在回想起来,都不知道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期间,森保所多位同志要求前来替换陈鹏,但都被他以“新来的同志还要重新熟悉情况”为由婉拒。

与此同时,由省农业农村厅、省政府外办、省林草局等单位联合组成了“云南省黄脊竹蝗防控工作指导组”,小组内集结了包括陈鹏在内的省内外13位专家。

经过数天努力,调查成果被陈鹏源源不断传回大后方——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森保所。当时院里要求7天内编成蝗虫防治宣传册,但在全院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下,森保所党支部书记、森保所所长闫争亮的带领下,全所20多人加班加点,愣是在3天之内完成了中英文版本的《黄脊竹蝗有关知识问答》。

△《黄脊竹蝗有关知识问答》中文版内页

资料迅速下发后,给当地防控人员和干部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黄脊竹蝗危害性远没有沙漠蝗大,最喜欢吃竹子,完全是可防可控的。

灭蝗时,本来给沙漠蝗准备的人员和设备,派上了大用场。其中,无人机被当地防控人员称之为“灭蝗大杀器”。

6月28日,江城县发现首批蝗虫。7月2日,第一批无人机就开始在江城县工作。最多的时候,江城县集结了30多台无人机。

一架无人机每次可携带20公斤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灭虫剂,飞一次十多分钟就可完成40余亩土地的蝗虫防治,有效灭杀率达95%以上。防治期间,全省起降无人机近2.7万架次。

△“灭蝗大杀器”无人机(资料图)

此外,还有大型喷雾车——跟城市里用于降尘的雾炮车一样,只不过水箱里的水换成了杀虫剂。还有小型的喷雾车——用皮卡车改装,用于乡间小道的防控;人背的喷雾机,用于汽车到不了的地方。

根据陈鹏等专家的研究成果,防控人员在很短的窗口期内(蝗虫还未交配产卵)抓紧工作,从6月28日第一批蝗虫入境到8月底,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林草局、省农业农村厅、省外办组织全省各级有关部门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成功阻击了境外迁入的黄脊竹蝗,完成了“防成灾,控扩散”、“减存量,防定殖”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入境黄脊竹蝗实现有效防控,云南省仅用了两个月,蝗灾发生面积实现“清零”,比专家预计的时间提早1个月。

后来,尽管在宁洱、绿春、墨江和新平等地也观测到了从江城迁飞过去的黄脊竹蝗,但都已是强弩之末,只观测到零星的几只。

△黄脊竹蝗(资料图)

急难险重前,党员先上

短短两个月控制住蝗灾,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副院长贠新华和森保所所长闫争亮并不认为是自己一家单位的功劳。

 “没有国家各级各部门的重视、没有防控沙漠蝗的机制体制、没有千千万万一线的基层防控人员,是不可能快速控制住蝗灾的。” 贠新华说:“森保所的科研人员,立足本职工作,快速掌握了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发展规律,为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在防治过程中,森保所党支部和各个党员,展现了社会责任,体现了社会担当。”

闫争亮则表示,在蝗虫的防治中,森保所的及时科普引导了社会舆论,让干部群众正确认识了黄脊竹蝗,同时为蝗虫防治提供了决策依据。此外,这场战斗也检验了森保所这支队伍。“没有一名共产党员会在急难险重前退缩!”

△森保所的专家们(前排左二:闫争亮,前排左三:陈鹏,资料图)

面对社会和单位的肯定,和其他参战的党员干部一样,陈鹏也很淡定,他并不认为自己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都是份内的事情,如果非要说不一样,那就是身份摆在这里,我一直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仅做好分内的事情,还要为群众带好头。”

两个月时间,陈鹏和森保所研究发现了蝗虫的众多规律和习性:先后四次从境外迁飞而来;进入我国境内后有3条主要迁飞路径;喜欢在晴天、傍晚6点左右开始迁飞。

同时,本次蝗虫扑杀实践也让陈鹏等人有了更多思考:比如,黄脊竹蝗为何首选竹子而不吃玉米和水稻?为何国内其他地方的黄脊竹蝗不会大规模迁飞,这次江城发现的却会大规模长距离迁飞?如何采用更绿色环保方法防蝗?如何完善和境外的联防联控机制?不论是陈鹏还是闫争亮,都认为在黄脊竹蝗研究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云岭先锋全媒体策划

记者  雷鸣  王璐

责任编辑:谭宗慧

46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