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云南西畴:弘扬“西畴精神” 决战脱贫攻坚

2020-09-03 10:56:55  来源:人民网

压不弯的精神脊梁 岩头村12年打通最后一公里

肖家塘村,“四愚公”从日出到日落,从严冬到盛夏,花6年时间在“猴爬岩”上刨出5公里“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走回来”的进村公路;岩头村,村长带领乡亲们不离不弃苦干12年,硬生生在悬崖峭壁上打通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羊赶马村,一户人家用外出租地种菜的11万元积蓄开挖出1.2公里长的土石路,守望大山、守护家园、把根留住;江龙村不等不靠建设美丽乡村,组织群众连片发展柑橘种植过上好生活,从昔日的“口袋村”变成今天的生态村、富裕村;“三光”村实施石漠化治理炸石造地1万多亩,群众在猕猴桃种植基地上获得土地租金和打工经济双份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放眼今天的西畴大地,生生不息的“西畴精神”在决战脱贫攻坚中仍历久弥新、薪火相传。

乱石旮旯里 一声炮响惊天动地

西畴县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程度深,是滇桂黔片区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曾被外国地质专家判定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面对“石旮旯里刨饭吃”的穷日子,西畴人民不悲观、不埋怨、不放弃、不抛弃,挺起坚韧的精神脊梁,向大山进发、与石漠抗争、向贫困宣战,铸造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

1990年12月3日,王廷位、刘登荣、赵文和等党员干部带领蚌谷乡木者村的300多名群众,在“摸石谷”的石旮旯里炸开石头建台地,经过105天苦战,用炸药炸、铁锤砸、炮杆撬、錾子凿,硬生生在石旮旯里刨出了600多亩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台地,当年就种上杂交玉米,亩产400多公斤,产量是以前的4倍,一举甩掉了拎着口袋四处借粮的“口袋村”帽子。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出台炸石造地和中低产田改造的一系列补助政策,鼓励和支持全县人民不断掀起以炸石造地和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高潮,打响了一场场苦求温饱解贫困的硬战。1996年12月26日,全省扶贫工作会议文山现场会,把木者村炸石造地典型列为主要参观点,省委、省政府对西畴人民的脱贫首创精神予以高度赞誉,从此,“西畴精神”响彻云岭大地。

精神高地上 探索奋进改天换地

西畴人民以永不放弃、永不懈怠、永不退缩的豪气和勇气创造了“西畴精神”,历届县委、县政府用以人民为中心的为民情怀不断传承和弘扬了“西畴精神”,推着“西畴精神”之舟一次次扬帆起航、破浪前行。

——群众自发炸石造地,破解吃饭难题。西畴县人均耕地仅0.78亩,且大部分是缺水少土的石旮旯地,“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是严酷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为了解决生活口粮,从上世纪90年初开始,群众纷纷借鉴木者村的做法,自发炸石垒埂建造“三保台地”。20多年来,全县共建成“三保台地”10多万亩,人均增加耕地0.4亩以上,解决了粮食自给自足问题。

——群众主动集资投劳修路,破解出行难题。西畴县99.9%的面积是山区,群众多半居住在大山深处,饱受交通出行难困扰,全县人民喊响了“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村村寨寨都主动集资、投工投劳开挖公路,表现出了锲而不舍的“修路”精神。20多年来,全县共开挖进村道路3000多公里,乡村公路是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以上。在开山劈石修公路破解出行难题中,西畴人民演绎了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故事。地处深山的董马乡张家老林村的张仁贵家,一家4口人中有3个是残疾人。为了修路,他们一家人凭着大锤、炮杆、锄头等简陋工具,用两年时间“抠”出了2.2公里的进村路;地处悬崖峭壁上的西洒镇岩头村,15户人家在共产党员、村小组长李华明的带领下,坚守苦干12年硬生生打通了最后一公里进村公路,圆了群众的通路梦。在鸡街乡肖家塘村,共产党员、村小组长候寿高带领4户人家用了6年时间,把5公里土石路硬化成了一条“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走回来”的水泥路,写下了“现代愚公”开山凿路新传奇。

——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破解生存难题。西畴县75.4%的面积是喀斯特地形地貌。上世纪90年代初,全县森林覆盖率仅为25%左右。为改变恶劣生存环境,很多村寨都把保护植被、植树造林写进了村规民约,群众自发组织植树种树、退耕还林。为了苦求生存,群众一方面大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2011年以来,实施封山育林12.62万亩、人工造林3.35万亩。另一方面就是组织外出务工,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5万多人,减轻了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再就是大力发展沼气池,减少树木砍伐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至2017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53.3%,增加了近三十个百分点。

——群众积极治水改水,破解饮水难题。“冬春见水贵如油,夏秋见水遍地流”,是西畴从前缺水的真实写照,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全靠降雨,人背马驮吃远水困扰着广大城乡群众。面对缺水问题的困扰,西畴人民敢与天公试比高,以小水窖为主体治水改水,探索出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坝塘、小水渠的“五龙治水”模式。目前,全县有半数以上的农户至少拥有1—2口小水窖,基本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

——群众有组织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破解增收难题。在产业扶贫政策的推动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中。目前,西畴县培育壮大了兴牧牧业、浩弘农业、石漠水乡、凯明李子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余个,带动面达2万余户,建立了烤烟、木本油料、生态畜禽、特色水产等六大农业产业基地。全县共种植烤烟13.85万亩,核桃15万亩、八角8万亩、水果2.5万亩,出栏生猪50余万头,家禽存栏量达160多万只。

新时期的“西畴精神”集中体现在“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体现在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创新干带来的深刻变化上。

——从炸石造地转向综合整治,探索创造了“六子登科”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峰丛如林、岩溶遍布的地形地貌,给西畴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在打响生态环境保卫战中,西畴县探索出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先后对长箐片区和三光片区实施了“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整治。自2011年以来,全县共治理石漠化140.2平方公里,昔日的乱石旮旯变成了宜居、宜游、宜业的“喀斯特绿洲”。

——从修路保通转向路面硬化提档升级,探索创造了“四轮驱动”的农村等外公路硬化模式。群众开挖公路后,全县的乡村道路依然存在晴通雨阻的状况。为切实改善群众出行条件,西畴县探索实践了“群众主动、精神鼓动、干部带动、党政推动”四轮驱动农村公路建设模式,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农村等外公路建设试点县。2012年以来,全县共投入补助资金1.2亿元,带动群众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7亿余元,修通农村等外公路2100多公里,实现了行政村通公路率达100%,村民小组路面硬化率达91%,2017年到村民小组的农村公路已全部实现硬化。

——从传统耕作方式转向学科技用科技,推动“西畴精神”从苦干实干转向苦干实干创新干、苦干实干科学干。西畴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把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把“治愚”作为“治穷”的根本,全县土地复种指数高达300%,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在西畴县基本上看不到一块闲置的土地,其地膜覆盖、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农业科技在全州、全省都位居前列,说明“西畴精神”不是盲目蛮干,也不是一味苦干,而是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前提下的苦干实干加巧干、苦干实干创新干、苦干实干科学干。

——从单一的温饱村、小康村建设转向全面的美丽乡村建设,精神财富变为物质财富。“西畴精神”得到传承和弘扬的最大成果之一,集中体现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十二五”以来,西畴县结合生态建设、脱贫攻坚、城乡环境治理等重点工作,不断推进“美丽西畴·幸福家园”建设,在江龙村等新农村的辐射带动下,涌现出了小洞、白石岩、岔河、王龙、龙坪、那柏等一批美丽乡村。

——从单纯发展农业转向工农业齐推并进、协调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西畴县牢固树立“无工不富”理念,大力实施“工贸富县”战略。从2012年开始,积极探索矿产资源整合,提升发展金矿、铝土矿、石材开发等一批带动能力强的矿业企业,2016年矿业税收是2012年的11倍;全力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推动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发展。目前,麒丰塑木、新宏木业、刺绣园区、农特产品加工区、电商产业园等项目在兴街工业园区内落户,正启动返乡创业园、石材产业园和滇越国际贸易中心规划建设工作。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引进资金8.2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3亿元,同比增长10.8%,推动县域经济提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县GDP年均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2%以上,2015年被评为云南10个“争先进位县”之一,县域“三农”工作综合评比排名全省第一。

——从粗放式扶贫转向精准化扶贫,探索脱贫攻坚新路径。在决战脱贫攻坚中,西畴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在中央“五个一批”脱贫政策基础上,制定出台产业扶持、易地搬迁、教育帮扶、金融支持、生态补偿、消费助推、合作发展、医疗健康、务工增收、社会保障“十条脱贫路径”并落地抓实,做到精准施策到村到户到人。2016年以来,县级财政投入2.1亿元,整合各类专项扶贫资金5亿余元,融资贷款16.95亿元,因村因户施策,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享受5项以上帮扶政策。2015年以来,共整合投入产业发展补助资金3872万元,带动7744户发展产业实现增收;投入补助资金11320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150户833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64户7142人),符合省、州要求的有231户925人;实施农村危房2479户9526人,住房保障率44.3%;共兑现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补助资金258.51万元,惠及学生2311人(次);发放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贴息贷款3384户16679.4万元;聘请51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员为生态护林员,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共有32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合作发展,参与合作发展资金2731.54万元,实现户均增收500元以上;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433人(次)享受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政策,为群众减负795.35万元;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15户2804人外出务工,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将建档立卡贫困户1988户2744人纳入保障范围,发放补助资金451.03万元。

西畴县作为文山州率先脱贫摘帽的两个县之一,2018年将实现整体脱贫退出。为加快脱贫摘帽步伐,西畴县推出“六种创新帮扶模式”,让“精准扶贫大船”驶入新的水域。

“政策驱动”模式。实行“政策+资源”带贫困户增收。出台产业发展、社会购买服务安置等帮扶措施,同时与资源开发相衔接,让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受益。去年以来,西畴县创新“社会购买服务安置”,共安置586名建档立卡户待业人员上岗就业,预计实现增收近700万元。“入股返聘”模式。贫困户以土地、扶贫资金等形式协议入股合作社或企业,企业通过返聘贫困户入企务工,让贫困户“红酬双收”。蚌谷乡23户贫困户入股蚌谷乡鸿盈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在该社务工,实现年度分红2.3万元,户均增收1000元。“能人引领”模式。发挥农村致富模范技能、经济及创业优势,实行“能人+代养”、“技能+产业”等模式,带动贫困户创业增收,激发致富内生动力。“培训就业”模式。根据外出务工需求,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去年,西畴县共为1793户239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就业培训并实现外出务工增收。“电商扶贫”模式。实行“互联网+产业链+社会扶贫”,建设电子商务服务站,将本地农特产品上架网络市场,增加农户交易渠道。目前,西畴县各乡镇已设立电子商务服务站69个。“订单保险”模式。农户按照种养要求与企业签订订单,并由企业交付一定订单保金,待农产品销售超过预定量后进行尾款结算,稳定农户收入,降低产品滞销风险。

在创新帮扶模式的同时,西畴县采取产业发展带动一批、企业辐射带动一批、消费脱贫带动一批、专业合作社发展带动一批的办法,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把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据了解,西畴县目前已安置586名建档立卡户人员上岗就业,有望增收700万余元,并通过实施“5分钱”工程帮助1000户收入困难贫困户稳定脱贫。

——从党建工作模式传统化转向创新化,筑牢坚强战斗堡垒。“西畴精神”不仅是群众主动干出来的,也是基层党组织带着干、领着干的结果。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全县采取财政支持一点,挂钩部门帮扶一点,村级自筹一点的办法,共投入1000多万元对村(社区)活动场所实施了“十有十能”建设。通过建设,有效提升了全县72个村(社区)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干事创业的能力,实现党建扶贫“双推进”。积极探索“119”党风廉政派单履责模式,为推动跨越发展保驾护航。践行“西畴精神”不仅群众要苦干实干,而且领导干部也要干净干、廉洁干。

——社会治安由乱到治,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创造了平安“西畴现象”。进入新世纪后,全年发案率仅为1.5%的“西畴现象”曾被作为综治维稳的典型经验在全州全省推广。之后随着“西畴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平安“西畴现象”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与“西畴精神”同行并进的地域化法治现象。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把脱贫攻坚和建设家园的朴素情怀转化为创平维稳的极大热情,像抓经济发展一样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出了“民风淳朴治安好,多年多村不发案;村村建有联防队,户户参与大联防;禁毒工作不放松,村村寨寨无毒品;矛盾纠纷不出门,社会稳定人心安”的“西畴现象”。

新长征路上 雄风再起战天斗地

西畴老百姓对“西畴精神”有着朴实而形象的表述:“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这当中蕴藏着“西畴精神”丰富而精深的内涵:自强不息的奋斗品质、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勤劳实干的实践品质、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建好家园的豪情壮志。

——自强不息的奋斗品质。自强不息是“西畴精神”的核心内涵。西畴人民面对自然恶劣、生活窘迫的困境,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坐等观望,而是先干起来,用干的激情、干的劲头去感化社会各界,赢得各方支持。正是在思想认识上实现了从被动“等”到主动“干”的变化,正是拼命豁出去的一股子豪气、正气、勇气激励着他们生生不息、顽强拼搏,才实现了西畴人民从安贫守命到穷则思变的深刻觉醒,凭着自强不息的奋斗品质,西畴人民把昔日的乱石窝窝变成了生态绿洲、美丽家园。

——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作为“西畴精神”的灵魂,自始至终贯穿在其孕育产生和发展丰富的历程中,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统一体。西畴人民将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融入“西畴精神”,勇于探索、敢于拼搏、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使其成为西畴人民攻坚克难的精神利器。

——勤劳实干的实践品质。勤劳实干是“西畴精神”的本质特征。“西畴精神”将“苦熬”转变为“苦干”,将“坐等受穷”转变为“实干致富”,传承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劳动人民本色,让民族精神绽放出新时代的耀眼光芒。西畴人民正是发扬了这种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时代精神,才破解了一道又一道难题,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险关,跨越了一重又一重障碍,干出新业绩,闯出新天地。

——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敢为人先是“西畴精神”最鲜明的时代特色。面对“地无三尺平,滴水三分银”的生存环境,西畴人民敢于摒弃一切思想禁锢,敢于冲破一切习惯势力,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韧毅力敢攀高峰、敢渡深水、敢涉险滩,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从内心深处喊响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最强音,以不甘落伍、奋发有为的姿态勇立时代潮头。

——建好家园的豪情壮志。守土卫国作战期间,“西畴精神”集中表现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踊跃支前参战、不怕流血牺牲、守土固边甘于奉献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上。和平建设时期,西畴人民把支前参战、保家卫国的朴素情怀转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家园的豪情壮志,以铮铮铁骨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沉重如山的贫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书写了守土有责、担当尽责、戍边守关、强边固边的动人乐章。

“西畴精神”不仅是西畴人民群众发挥主体能动作用干出来的,也是党组织领着干,党员干部带着干出来的。退休后仍奔忙在公路建设现场的老县长刘华荣,赤脚上阵到水田里与农民一起插秧的县委原书记王发龙,扶着犁铧为农民翻田耙地的县委原书记郑清宽,带领群众点燃炸石造地第一炮的县政协原副主席王廷位等一批党员领导干部,以及侯寿高、李华明、谢成芬、刘超仁、牟秀才等一批战斗在农村基层的先进典型人物,为群众脱贫致富,为建设美丽家园想在前、干在前、冲在前,诠释了执政为民理念,彰显了不忘初心、以民为本的情怀。

(西畴县委宣传部/文图)

责任编辑:谭宗慧

46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