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严宗强  >  正文

龙井沟里“满天红”

2020-09-09 10:17:55  来源:云岭先锋

金秋时节,石林县板桥街道小屯村委会龙井沟村民小组道路两旁的田地里,1米多高的梨树被火红的红梨压弯了枝头,又是一个丰收年。

龙井沟村党支部书记唐武离不时跟采摘红梨的村民聊上几句,显得格外高兴,因为他亲身参与并见证了村里红梨产业发展的整个过程。然而,龙井沟村的红梨产业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21次种梨大会

时间回溯至14年前,彼时的龙井沟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收入还不高,村民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可如果不种传统农作物,那又能种什么呢?

村民进退两难,村党支部班子成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他们一时也提不出建设性建议。难道就这样算了?“这不是党员干部的作风,我们要起示范带头作用。”唐武离回忆说。

于是从那时起,村党支部班子开始谋划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路。

一次,村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前往石林万家欢生态庄园考察时,看到庄园里泛红的梨果,顿时有了主意。

在全面了解了红梨的种管、销路和效益等信息后,村党支部决定引导村民发展红梨产业。为了统一思想,便于开展工作,村里先召开了支部党员大会,并达成一致共识。

正当大家为找到新的产业发展思路暗自高兴时,美好的理想却被现实击得粉碎。在村党支部召开第一次村民大会时,种植红梨的想法刚提出,就遭到了村民的激烈反对。

△梨园紧挨村庄

“把地都拿来种梨了,我们吃什么?”“种出来的梨卖不掉,该怎么办?”“刚开始种的前几年,既没有收益,又不能种粮食,生活如何解决?”

这令村党支部始料未及,本来是为村民生计着想的好事,可村民却并不买账,而且这次村民大会全村76户人家只到了七八家。因为到会人少,没办法继续商讨,会议只能草草收场。

几天后,村党支部又召开了第二次村民大会,这次有18户村民到场,可依旧没能商量出一个结果来。开弓没有回头箭,村党支部只能耐着性子继续做群众工作。

第三次、第四次……村民大会一直到开到第二十次,全村农户终于到齐。村党支部知道,仅靠嘴上的功夫,村民依旧不会买账,得拿出点“干货”来,才有说服力。

于是,村党支部将每户村民的户主集中起来,并带村民代表到石林万家欢生态庄园的红梨种植园去参观,听取红梨种植、管理技术及效益分析介绍。

“1亩地可种梨树88棵,每棵可产梨30~40公斤,每公斤梨售价是3~4元,1亩地的产值可达1万多元。卖1公斤梨的钱可买1公斤米,还愁没饭吃?”算算这笔账,加上参观中的所见所闻,村民代表开始心动。

村党支部觉得时机已成熟,回村后即刻召开了第二十一次村民大会,并邀请在外地工作的一些有见识的村民帮助做群众思想工作。在这次大会上,村民基本达成一致共识——种红梨。

△销售红梨

“抓阄”分地

在村党支部为村民同意种红梨而感到高兴时,一个新的难题又出来了。

由于种红梨需要种苗、肥料、灌溉设施建设等资金投入,而当时的龙井沟村既没有集体经济,村民也没有钱来投资,种红梨之事再次陷入困境。

没办法,村党支部只有再次召集村“两委”开会,商量如何筹钱种梨。在会上,有人提出一个新的思路,与石林万家欢生态庄园合作,由庄园提供产业发展资金。可大家心里都没谱,庄园是否愿意与村里合作,又该如何合作?

再难也得上。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再次前往石林万家欢生态庄园寻求合作。由于有了前次的参观考察,庄园也正有与村里合作发展红梨之意,双方一拍即合。

经过几次接触、商洽,双方形成共识,由村里向上级部门申请土地整治项目和产业发展资金,之后交由庄园开展土地平整、道路及管网建设等工作。

然而当要开始平整土地时,村党支部又一次遇到了阻力。由于村中的土地高低不平,加之村民的土地较为分散,一户人家的土地往往是东一块、西一块的,无法连成片,不便于种植管理。

出于方便管理考虑,村党支部提出,将村民的土地全部集中起来,在进行土地平整之后,再把村民的土地以原来的面积重新按整块划分回去。

“我家的土地很肥沃,如果分给我的地很差,我可不要。”“我家的地在路边,重新分给我的如果不在路边,我也不要。”村民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群众工作难做,涉及土地问题更难。”唐武离感慨地说。

△采收红梨

村党支部向村民说明了土地平整方案的初衷,并在征得绝大部分群众同意的情况下,开始按计划平整土地。由石林万家欢生态庄园调来挖机对高低不平的土地进行平整,并挖掘排水沟、建设灌溉管网和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

由于要在田地间修建机耕路,如此可确保每一户村民的土地都在道路边,这打消了部分村民的顾虑。之后,村党支部按“抓阄”的方式重新分配土地,村民没有再提出异议。

红梨枝头“满天红”

搞定了合作的事,土地平整也如期完成,接下来的工作就容易了许多。

村民挖塘种树,进行管理,石林万家欢生态庄园则负责提供种苗、肥料和种植技术。由于红梨种下后需3~5年才挂果,这期间没有收益,为保障村民生活,村党支部引导群众在梨树下套种大黑豆。

在村民的精心管护下,4年后红梨开始挂果,并有了不错的收益。此后,村民不断摸索、学习,红梨种植技术得以不断提高,种出的梨果深受市场欢迎。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目前全村红梨种植面积达900多亩,户均10多亩,最多的一户达30余亩,品种有早白蜜、炎黄、美人酥、满天红。

“现在,只要哪里还有一小块土地,我们的村民都要想法种上红梨。”唐武离说,村民都会对比,发现种梨收入高,村民都在红梨上下足了“绣花”功夫。

△硕果累累

由于勤于钻研,在种梨过程中,村民种植技术不断提高,目前全村每年有三四十位村民到周边乡镇、村组,甚至武定、玉溪等地的果园去帮别人搞嫁接、修枝打杈等工作,通过技术输出搞创收。每年2个月左右的外出时间,每位村民可获得1万多元的收入。

“以前,种传统作物时家里很穷,就连买农药的钱都没有。自从种植红梨以来,我家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去年20亩梨的收入有16万元。”村民唐武存说,他家在2016年时,花了40万元建起了三层新楼房。

“刚开始种梨时,村里没有一分钱,但我们还是把这件事做成了,这一切全靠村党支部及党员、村民的团结一心。”唐武离说,然而目前还不能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还需要带领村民一往无前。

“我们从全体村民手中收集了100亩土地,按每年1万元钱出租给村民经营,租金收入用于全村红梨抽水灌溉费用支出。等过两年出租合同到期后,我们打算收回来承租给一家企业,到时租金收益除了用于红梨抽水灌溉费用支出外,剩余的将给村民分红,让村民也享受一下‘不劳而获’的幸福。”唐武离说。

对于下一步的发展,唐武离已有考虑,他打算依托村里的红梨产业,发展林下养殖和乡村旅游,进而带动餐饮消费、农特产品销售等,以此拓宽村民的收入渠道。

助读:

龙井沟村隶属于石林县板桥街道小屯村委会,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优势明显。从2006年开始,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里对土地进行平整,重新划片种植红梨,并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有效提高村民的家庭收入。

目前,全村76户已有56户种植红梨,面积900多亩,最多的一户达30余亩,品种有早白蜜、炎黄、美人酥、满天红等。2019年,全村红梨收入达600万元。

云岭先锋全媒体策划

记者 严宗强   摄影、视频制作 罗帅

责任编辑:谭宗慧

46
相关热词搜索: 龙井满天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