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  >  正文

【先锋讲坛】“十四五”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1-11-15 11:42:30  来源:《云岭先锋》2021年第11期

鄢一龙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巨轮进入了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的水域,核心是要在变局中开出新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中国发展识变局、解困局、破旧局、开新局,引领中国航船继续劈波斩浪,迈向预定目标。

“十四五”规划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规划,它所处的历史方位是非常独特的,可以用三个百年来概括。第一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包括国际格局大变局、中美关系大变局、全球化大变局、产业革命大变局等几重大变局的叠加。第二是百年未遇新冠肺炎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人类的冲击不亚于一场世界大战,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三是百年民族复兴大战略。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人均GDP超1万美元的基础上,我国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巨轮进入了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的水域,核心是要在变局中开出新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中国发展识变局、解困局、破旧局、开新局,引领中国航船继续劈波斩浪,迈向预定目标。

发展新局: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我国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在更高水平上统筹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利用我们产业基础实力雄厚、产业链条完整、战略回旋空间大、超大市场规模的特点,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推动实现国内大循环,包括供需循环、产业循环、区域循环等,以实现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做到市场、生产和创新主要靠自己。

当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封闭起来搞自我循环,而是要将国门开得更大。同时,要推进国际大循环,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机遇,统筹两种资源、两种创新、两个生产链条,积极推进新型全球化。“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同时以国际大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实现两个循环相互促进。

经济新局:高水平动态均衡下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巨轮实现了从高速度到高质量的蜕变。主发动机变了,由主要靠投资驱动转向主要靠创新驱动;主帆变了,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拉动力;运行模式变了,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实现了绿色发展;骨架结构变了,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承载的货物变了,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十四五”规划的主题就是高质量发展,我国将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要素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笔者认为,强调高质量发展,并不是不重视经济增长速度,我国经济增长率由前一轮两位数的增速,逐步开始放缓到“十三五”期间的5.8%,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降到2.3%,已经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增速下行。我国经济增长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避免进入低水平均衡陷阱,这里不是指通常意义上说的人口平行扩张、收入维持在低水平的陷阱,而是指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通过削减供给能力与收缩性政策造成的经济消极循环,供给能力削减、信贷紧缩导致社会总收入增速下降,并引发投资、消费、政府支出的增速下降,从而使得在收缩水平下的过剩得以出清,整个社会的投资与消费信心下降,并带来新一轮的消极循环。

“十四五”期间,我国需要采取更积极的政策,推动中国的经济增长转向高水平均衡。既要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更要推进需求侧管理,以新需求牵引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的高水平动态均衡战略。通过聚焦于扩大有效需求、挖掘潜在需求、创造新需求,推动投资扩张与消费较快增长,提升全社会信心,推动经济进入扩张性景气循环,使得供给在更高水平下出清,并推动经济增速实现V形反转。

创新新局:“三大动力源”推进内源式创新

在跟跑阶段,我国可以采取外源式创新为主的战略,通过技术引进、引进吸收、集成创新等推动技术进步。今天,我国的创新在许多领域已经进入并跑阶段、领跑阶段。同时,面对着高度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长线创新动力、原始创新能力和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的短板。2019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仅占研发投入的6%,而美国为16.7%、法国为21.5%。

“十四五”需在创新上开新局,转向以自主创新、创新驱动、蛙跳战略、协同创新、融合创新、原始创新、基础研究等内源式创新为主。内源式创新为主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在开放条件下,在全球创新共同体中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我国推进内源式创新具有“三大动力源”:

第一是新型举国体制动力源。在国家战略引领下,通过新型举国体制赋能创新,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创新要素聚焦,推进科研集中攻关,通过制订战略规划、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加强科研组织体系、加强创新国家队、推动重大科研项目等途径赋能创新。

第二是超大规模市场需求动力源。场景需求牵引产品开发、应用基础研究的逆向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创新的重要形态。企业是资本、人才、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的主要配置平台,已经成为创新的主要载体。2019年,我国研发投入中有76.4%是企业投入的,这一比重已经和发达国家相当,比美国还要略高。“十四五”期间,我国依托超大规模的市场应用场景、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先进的基础设施、后发先至的跨越优势,将进一步为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市场动力。

第三是世界最大脑库的动力源。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才库,2018年高等院校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41.1万人年,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达19.1万人年,我国科技工作者人数超过德国总人口。同时,我国积极吸引世界各国人才为我所用。“十四五”期间,要通过进一步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进一步激励人才创新,进一步激发世界上最大的脑库。

产业新局:高级化、生态化、现代化

我国具有完备的工业体系,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也面临着许多产业“缺芯”“少核”“弱基”等突出问题;产业发展国内市场空间变小、要素成本上升、生态环境等约束加强;国际上前有打压,后有追兵。

我国制造业发展不但要突破发展中国家被压低在全球产业分工低端、形成依附性发展的瓶颈,而且需不断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需要推进产业发展“三化”:

一是产业基础高级化。推动产业基础再造,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的自主可控程度。

二是产业链生态化。构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有效衔接的产业生态体系,拓展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做强创新链,推动产业科技要素的空间聚焦。

三是产业体系现代化。加强推动无中生有、由零到一的创新,集中创新资源攻关,突破“卡脖子”问题,补足产业链短板。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效能与效益。

社会新局:共同富裕迈出实质性步伐

缩小贫富差距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动荡,深层次原因就在于没有处理好贫富差距问题。共同富裕不仅是公平问题,也是效率问题,不平衡发展本身就不可能是充分的发展。“十四五”我国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但是量的延续,而且是质的飞跃,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逐步迈向社会主义中高级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我国要在共同富裕上迈出实质性步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力:

首先,要从一次分配入手来主动调控。在保护资本权利的同时,要节制资本的权力,避免资本无序扩张,避免资本逻辑向上层建筑渗透。将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引导到实现人民福祉最大化的方向上来,确保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严格取缔“不做大蛋糕,只分蛋糕”的行为,严厉打击形形色色的资本“寻租行为”,加大对投机活动监管,严厉打击灰色产业,坚决贯彻落实“房住不炒”的定位,真正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鼓励企业通过员工持股、期权激励等方式推进劳资共享,让劳动者分享资本收益,华为就是一个典型。平台经济具有“准公地”特征,要推动平台经济产权创新,在保障股东、运营方收益的同时,探索开放产权,让平台用户共享平台收益,这不但有利于社会,而且从根本上有利于平台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探索公有资产收益全民共享机制,提高国有资本红利上缴比例,强化其保障社会民生的功能。

其次,要通过强大的国家再分配杠杆来调控。加大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功能,加大对财产的持有、转移、继承的税收力度。加大财政支出倾斜力度,进一步利用财政支出杠杆,促进公共服务高水平均等化,积极鼓励并规范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最后,要加大民生品供给的去商品化程度。这在“十四五”规划中作了许多设计,包括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推行普惠性托育制度、普惠性养老制度等。

鄢一龙(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李敏

23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