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刊记者看云南  >  正文

神奇“鹦鹉寨”

2021-12-23 09:41:19  来源:云岭先锋

(建议在WIFI下观看)

“多样地球 多彩云南”COP15融合报道之⑳

离普洱市114公里的澜沧江畔,有个叫芒坝的布朗族山寨,位于云南省普洱市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寨子边的几棵大榕树上,一群可爱的鹦鹉与布朗族村民朝夕相伴,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独特景观,芒坝也因此被称为“鹦鹉寨”。

家门口的“鸟类天堂”

走进芒坝布朗山寨,会被清脆的鸟鸣声所吸引。其中,寨子周边榕树上传来的鹦鹉声最为悦耳。阵阵鹦鹉鸣叫声里,时而还夹杂着画眉、黑头翁等飞禽的叫声,让人置身于小鸟歌唱的海洋。

寨子周围有36棵榕树,巨大的树干由那些密密麻麻、错综复杂的根系支撑,使其坚如磬石,生生不息。榕树抽发出的鲜嫩苞芽和结出的果实,是鸟类的美食之一,这也是村里吸引鸟类前来安家落户的重要原因。

在这里,随便走进一户村民家中,坐在堂屋边的走廊上,就可观赏到榕树上嬉戏的鹦鹉。担任“鸟类监测员”的王成家,就是最佳的观鸟地点。因为生态环境保护得好,村里已经有冠斑犀鸟等七八十种鸟类,同为护林员的王成和岩团,一起在村寨里建了一个“鸟塘”,供摄影爱好者拍摄。

△大紫胸鹦鹉(资料图,润宁、山岚 摄)

每年12月到来年7月,来芒坝观鸟的人比较多。开春时节,红嘴壳的公鹦鹉和褐嘴壳的母鹦鹉嬉戏追逐,从这棵榕树飞到那棵榕树。母鹦鹉似骄傲的公主般昂着头,公鹦鹉谦恭地在一旁忙不迭地点头示好。产蛋时,公鹦鹉警惕地站在树洞口,不许“第三者”插足,偶尔会看见母鹦鹉出洞喝水找食。这段时期,鹦鹉“父母”恪尽职守,“家庭”观念极强。而当小鹦鹉出生后,众鹦鹉则消除了门户观念,视小鹦鹉为种群社会共有的新生代,大家都争着去喂食哺养,共同承担起抚育责任。     

每年4-5月间小鹦鹉学飞时,是芒坝寨子最热闹的时节。成群的鹦鹉鸣叫着从这棵榕树飞到那棵榕树,整个寨子洋溢着一片鸟欢人乐的景象。王成管这叫“开会”。“高山榕就像鸟儿们的会议室,鸟儿们一大早便商量着‘今天去哪儿觅食?’兵分几路,分工协作。”王成说。

△大紫胸鹦鹉在空中飞翔

经鸟类专家鉴定, 这群鹦鹉为大紫胸鹦鹉,学名德拜鹦鹉。它们有着轻盈的体态,流畅的线条,鲜亮的羽毛,婉转的歌喉,稍加训练就能说会唱,深受人们喜爱,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为更好地保护这群鹦鹉,近日,普洱市政府、思茅区政府连同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还运来了3棵大榕树栽种在村里,为鸟儿们提供新的筑巢点。    

△芒坝布朗山寨被称为“鹦鹉寨”

传承多年的“护鸟”习俗

在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卢文看来,森林鸟类能在人类的家园旁边和谐相处,得益于老百姓较好的保护鸟类意识。

芒坝寨共有60多户200多人,绝大多数是布朗族。过去,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采松脂,即便守着清贫的生活度日,他们也不伤害鹦鹉。据寨子里今年已74岁的王巢贵老人讲述,在他爷爷小时候就有了这群鹦鹉,人和鹦鹉相伴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着。奇怪的是这群鹦鹉数十年来种群数量变化不大,一直维持在300只左右。寨子里的人猜测,不捉不捕也不见死掉,莫非是离群分居迁徙了?

△大紫胸鹦鹉羽毛鲜亮、体态轻盈(资料图,润宁、山岚 摄)

卢文介绍,以前专家对鹦鹉的野外观察研究是间歇式的,以为鹦鹉一年只有一次繁殖期。后来,保护区在芒坝寨子安装了监控设备,监测得出的结论是鹦鹉有两次繁殖期。“老百姓所称的‘浑水鹦鹉’在雨季繁殖,‘清水鹦哥’在旱季繁殖。”卢文说,遗憾的是浑水鹦鹉因为孵化较难,加上繁殖期间树洞潮湿,容易遭到蚂蚁等昆虫破坏,成活率比较低,这是鹦鹉的数量一直不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幼雏出生后,鹦鹉“父母”需要花一个半月左右时间教导其如何觅食,这期间总会有幼雏遗落在地上,甚至不慎摔死。

王成和岩团都有施救落地幼雏的经验。这些年来,他们先后救助了十多只大紫胸鹦鹉宝宝,并在其成熟后帮助它们重返自然。

养护大紫胸鹦鹉宝宝就像照看小孩。岩团会细心地把米饭嚼细,然后一点点地给鹦鹉宝宝喂食。这些米饭不能沾油、盐。每天,岩团还会仔细观察鹦鹉宝宝的粪便,生怕它拉肚子。待长大一些,则喂一些成粒的米饭和瓜子。每当鹦鹉宝宝们长大,该放归山林时,岩团都会舍不得。“但每天听到它们的叫声,就觉得我救助过的鸟儿似乎又回来了,在向我问好。”

△王成在巡山护林的同时也密切关注着大紫胸鹦鹉的生活情况

这群鹦鹉从不糟蹋庄稼,饿了就吃松籽、榕树果子等,渴了就飞到澜沧江边饮水。有了这群鹦鹉,布朗人就多了一份欢乐,日子也变得有滋有味。于是,布朗人把榕树视为神树,把鹦鹉视为神鸟,神树不能爬,神鸟不能抓,这个习俗一直传承下来。

岩团说,在寨子里,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有一个外村年轻人来寨子里帮工,受人唆使,晚上爬上树去抓鸟,被鹦鹉狠狠啄了一口,第二天就开始发烧。烧了几天,寨子里的人看着他快不行了,便想法送他回家,才送过澜沧江就死了。这件事听来有点玄乎,但懂点医学知识的人说,是那个年轻人有点犟,不肯吃药导致的。

△茂密的大榕树成了大紫胸鹦鹉的乐园

鹦鹉连结了村子与世界

以前,芒坝寨子里的布朗人从不买钟,也不带表,作息时间全凭听鹦鹉声来安排。早上6点左右,鹦鹉开始成群鸣叫,山寨便从沉睡中醒来了,人们开始一天的劳作;中午12点,出去觅食的鹦鹉都会鸣叫着飞回到寨子边的几棵榕树上,大家就知道该吃午饭了;下午5点半左右鹦鹉陆续叫着飞回来,布朗族妇女听见鹦鹉叫过两三遍,就开始做晚饭,进山采松脂、捡菌子、背包谷的布朗族汉子也踏着鹦鹉声伴着夕阳归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布朗人就这样生活着,他们日常起居生活的时刻表已离不开鹦鹉。“现在,我们人人都有了智能手机,也还保留着这一习惯。”岩团说。

鹦鹉还成了这个山寨最好的报警装置。白天,当老鹰飞临寨子上空,未曾外出觅食的鹦鹉就会齐鸣,发出警报,小鹦鹉便机灵地躲进了树洞,村民们家中养的老母鸡也纷纷领着小鸡躲进鸡圈,所以这个寨子的小鸡很少被老鹰叼走过。

△大紫胸鹦鹉在枝头栖息

鹦鹉的成群鸣叫是极有规律的,一旦发出没有规律的鸣叫,这就是预警信号了,或许有外敌入侵,或许有突发性灾难事件。1988年11月6日,澜沧大地震发生时,王成17岁。他清楚地记得,地震发生时天刚黑,鹦鹉本来已经归巢,突然集体在寨子的天空上飞了十几圈,大家全部跑出来围观。差不多两分钟左右,王成听到在距离寨子很远的地方,传来像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后来才知道,当晚在靠近中缅边界的澜沧-耿马一带先后发生了两次强烈地震。这两次地震破坏性大,波及面广。

芒坝布朗山寨人鸟世代和谐相处,引起了社会和各有关部门的关注,也吸引了中外专家学者前来考察。

1999年,在思茅港镇林业站的帮助下,芒坝山寨成立了鹦鹉保护协会,制定了有关保护章程,禁止乱砍盗伐思茅松和大榕树,明确爬树抓鸟要罚款,并模仿自然形态制作几十个鸟巢,为鹦鹉快乐地生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从制定章程到现在一直没有收到过罚款,说明我们村人人都爱护鹦鹉。”王成笑着说。

△部分村民发展起了为观鸟爱好者服务的民宿和农家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3年,便开始有鸟类摄影爱好者来到这里拍摄,边远的芒坝布朗山寨,通过鹦鹉搭起了一座连结外界的无形桥梁,布朗人也通过鹦鹉更好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外面的世界。芒坝人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引导下,已于2018年脱贫,主要收入来源从采松脂,增加了咖啡、茶叶。以王成为代表的部分村民,借助观鸟爱好者还发展起了民宿、农家乐等服务,一年下来的收入有七八万元,“观鸟经济”俨然为当地百姓插上了致富的翅膀。

云岭先锋全媒体策划

记者 谭江华/文  通讯员 陈超/图片和视频

(部分图片和视频素材由普洱市思茅区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王璐

34
相关热词搜索: 神奇鹦鹉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