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文化  >  正文

刘少奇家的“钱柜”

2021-02-03 09:30:04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刘少奇常说,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以艰苦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国家领导人员的生活水平也应该接近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要过分悬殊。他家10多口人,生活之外还常接济一些亲戚、烈士的子女,一切全靠他和王光美的工资,生活并不宽裕。

1963年,王光美到河北蹲点调研。她走后第三天,刘少奇交给秘书刘振德一个木盒子,说:“这是我家的钱柜。”接着又递来一张单子,“光美走时留下了一个开支单子,每个月发了工资,你就照她那个单子分配一下就是了。等她回来,你再向她交账”。

刘振德半开玩笑地说:“柜子里有多少钱,要搞清楚,不然将来给光美同志交账时说不明白,我也要落个‘四不清’干部了。”打开盖子一看,盒子里什么都有:各式票证、缝补衣服所需的棉线、钢针和纽扣,还有23元8角零钱。开支清单上是如下明细:

1.给卫士组100元,为少奇同志买烟、茶和其他日用品;2.给郝苗同志(厨师)150元,全家人的伙食费;3.给赵淑君同志(保育员)工资40元;4.给外婆(光美母亲)120元,作为5个孩子的学杂费、服装费和其他零用钱;5.少奇同志和我的党费每月交25元;6.每月的房租、水、电等费用40元。

刘少奇夫妻两人工资加起来才500多元,但根据清单,每月支出需475元,结余很少。刘振德这才明白刘少奇家如此俭朴的原因:每笔支出必须精打细算,稍不注意就会入不敷出。

刘振德认真整理了“钱柜”里的票据,有粮票、布票、工业券、副食本等。他想起之前听王光美说过,少奇同志要求,凡是需要凭票购买的商品都要告诉他,凭票的范围增加或减少也要及时告诉他,并且要让他亲眼看看票证。刘少奇正是通过这些小小的票证,及时了解到物资生产和供应的最新情况,时刻关注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变化。

“钱柜”里的针线纽扣是王光美的缝补工具。刘少奇家经济紧张,大人和孩子都很少买新衣服,衣服破了,纽扣掉了,就缝缝补补,小一些的孩子总是要穿大孩子剩下的衣服。有一次,大女儿刘爱琴买了条新绒裤,刘少奇狠狠地批评了她,说她不知勤俭节约。刘少奇穿的都是普通布衣,有的由于年久洗褪了色,衬衣总是穿到无法再补了才换新的,如一件蓝灰两色的羊毛衫,袖口和扣眼已经破烂,衣服的里外两面总共有20多个小洞,就连六粒纽扣也是各色各样。

刘少奇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地感染和教育着子女及身边人,使他们认识到,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

(摘编自《老一辈革命家和先进模范人物好家风故事集》 中央文献出版社 杨志强/文)


责任编辑:李敏

23
相关热词搜索: 刘少奇钱柜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