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刊记者看云南  >  正文

艾思奇:哲学思想放光芒

2021-05-18 15:51:32  来源:云岭先锋网

云岭先锋网讯(记者 王丹妮)近日,记者跟随“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走过来时的路”大型主题采访团,走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故居,聆听艾思奇的生平故事,感受其哲学思想光芒。

艾思奇故居,坐落于腾冲市和顺古镇的水碓村。前临元龙幽潭,后枕凤山,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内串楼通栏,雕花格扇。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10年2月出生。其父李曰垓是辛亥革命的元老,追随孙中山先生。艾思奇自两岁开始便随父母离开家乡,先后在香港、昆明、南京等地读书。9岁时,因祖父逝世,又随父回和顺住了半年。

青年时代,艾思奇就参加了党领导的外围组织,曾两次东渡日本求学。1935年,艾思奇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艾思奇将自己的“哲学讲话”整理后以《大众哲学》的名称出版,此书的出版立即引起轰动,艾思奇因此被亲切地称之为“人民的哲学家”。

1966年3月22日,艾思奇因严重的心脏病医治无效,毛主席听说之后十分痛心,在悼词上重重加上了“党在理论战线的忠诚战士”。

服务大众

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焕发出巨大力量。艾思奇认为:“我们这个国家能有机会受教育的人不多,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我们写文章,做工作,一定要把这些人当作我们的对象。”为此,他坚定地开始了新哲学通俗化的探索实践。1935年,艾思奇的作品《大众哲学》出版,成为实践哲学大众化的开端。

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入门书”,用鲜活贴切的生活实例、通俗生动的语言和别开生面的形式,阐述了新哲学的基本原理,一扫以往哲学艰深玄奥的色彩,使新哲学开始走进人民大众。“很多进步青年就是因为看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便义无反顾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一心一意跟党走。”艾思奇故居讲解员伯雁婷介绍。

艾思奇毕生致力于哲学的研究和宣传,一生刻苦学习,勤奋写作,立场坚定,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勇战斗,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众化、中国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一生留下了大量光辉著作,连续出版《新哲学论集》《思想方法论》《民族解放与哲学》等著作,还著有《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及有关哲学论著多篇。

宣讲入心

1980年,艾思奇的夫人王丹一及其弟李生勉等将艾思奇故居捐赠给腾冲县人民政府,经修缮后于1984建立“艾思奇纪念馆”并对公众开放。艾思奇纪念馆是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这里仍保存着艾思奇使用过的俄语词典等文具、毛毯等生活用品和他喜爱的戏剧藏品。

“如果说1935年《大众哲学》的出版是艾思奇的高光时刻,那从此他的生命里一直带光。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至死都是一名孜孜不倦的学者。”伯雁婷讲解。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依托艾思奇纪念馆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传承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大力弘扬艾思奇同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风范。

此外,当地还组建了"4个100"(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精神文明、技能技术)各支队伍分别为100人的 “艾思奇百姓宣讲队伍”,下机关、进学校、到火塘边,结合当地民族语言、民俗民风等特色,给百姓们讲解着党的创新理论和艾思奇的故事,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时,艾思奇纪念馆充分利用了展厅中的图片、文字、实物、多媒体资料等,开设了“大众哲学”讲堂,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科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继承和弘扬艾思奇的哲学理论。

“一代哲人艾思奇虽然离开我们50多年了,但他的事业还在新的条件下继续,我们还需要不断从中汲取养分,他的名字是与人民紧密相连的!” 艾思奇百姓宣讲团成员郭胜感慨。


责任编辑:李敏

23
相关热词搜索: 艾思奇哲学思想光芒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