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刘宇  >  正文

修理工的情怀

2021-06-04 10:12:37  来源:云岭先锋

(建议在WIFI下观看)

迪庆州德钦县拖顶乡念萨村拉龙各村民小组,坐落在金沙江边的一小块山间坝子里,背靠陡峭高山,面临滚滚江流。过去,这里是一个贫瘠得让人心疼的小村子,村里的傈僳族群众依靠贫瘠的山地发展农业,生活举步维艰。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战役大潮中,因为一名党员的回村,这一切都悄悄地改变了。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从拖顶乡出发,沿着金沙江边一条陡峭的土路蜿蜒南行,车行半小时后就到达了拉龙各村。村内道路全部用石板铺成,干干净净,路旁的民居白墙青瓦,漂亮的墙体彩绘一幅连着一幅。一位黝黑朴实的中年汉子站在村口热情地迎接大家,他就是拉龙各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致富带头人余绍华。

“拉龙各村民小组群众这几年通过种重楼实现了发家致富,老余功不可没。”念萨村党总支书记罗宏东感慨。顺着老罗的话,余绍华打开了话匣子。

△拉龙各村民小组紧邻金沙江

“过去村里太穷,搞农业生产根本吃不饱肚子。”余绍华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外出到德钦、香格里拉等地靠摩托车跑出租,掌握了骑车、开车技术。后来,他又花200元钱买来一辆旧摩托,自己捣鼓着拆了装,装了拆,慢慢摸索学会了修摩托车,还在拖顶乡集镇上开了一家修理店,当起了修理工。拖顶是云南维西、香格里拉、德钦和西藏南部地区交通的要道,过往车辆人员多,七八年下来,老余攒下了一定的积蓄。

“有了点钱,自家的生活有改善了,但看到乡亲们还是那么穷,说实话,常常想回到拉龙各,想办法带领乡亲们一起发展。我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我是党员,一定要带领大家发展的责任意识一直在鼓励我。”从拉龙各走出来的余绍华说,他知道不发展对于乡亲们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山里有个“宝贝”

打定主意回村后,余绍华通过调查得知,拉龙各盛产野生重楼,但乡亲们不懂驯化种植和销售。“天赐的‘宝贝’就这样白白浪费了,真是躺在金山上过穷日子。”脑子转得快的余绍华当即决定回村发展重楼种植。没想到母亲第一个就提出反对:“大家都往外边走,你还要回来。种重楼可以吃饱饭吗?”家里其他成员也不太赞同他冒险种重楼。但村民小组党支部却看到了发展希望,决定支持他发展重楼种植,并在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他一些政策倾斜。

就这样,2006年,余绍华毅然关掉赚钱的修理店,拿出全部积蓄,自己摸索着搞起了重楼育苗和种植。他心想:“如果成功了,这‘宝贝’一定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重楼在拉龙各村民眼里不是什么稀罕物,但大家对于种植和加工销售等均是外行,余绍华自己也是个门外汉。刚开始种植3年后,余绍华将自己种的和从乡亲们那里收来的28袋产品送到了药材商手中,但由于品种杂乱、质量达不到要求,一下子就将10多万元血本亏了个精光,几年的心血也付诸东流。

痛定思痛,余绍华狠下功夫学习重楼种植技术,2010年,他最终选定了滇重楼作为继续试种和发展的品种。取得成功后,他赶紧向党组织做了汇报,希望带领大家一起种植。通过村民选举,余绍华担任了村民小组长,县里派来农技专家为村民提供培训,余绍华手把手地教大家种苗、养护……滇重楼种植在拉龙各村民小组全面推开。

△永忠次里在余绍华的带领下种植了滇重楼

今年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余绍华从当了多年的拉龙各村民小组长的工作中退了下来,当选了念萨村党总支委员、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如今,余绍华继续带领乡亲们发展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也更足了。

接过村民小组长工作的接力棒,现任拉龙各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组长的永忠次里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积极引导和带领广大村民谋发展、促增收。当年,永忠次里冒着饿肚子的风险,带头响应余绍华,拿出自家仅有的6分水田种上了滇重楼,全村43户村民全部参与其中。大家都对重楼的种植很认真,也很上心。4年后,永忠次里家的重楼迎来收获期,“0.6亩的重楼,我们卖了3.2万元,这可比种粮食的收入高多了!”。如今,拉龙各村及周边村组的滇重楼等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987亩,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拉龙各村民小组家家户户盖起了砖房,很多人家买了摩托车甚至小汽车。

拓宽村民致富路

滇重楼种植取得成功后,余绍华并没有停下脚步。他说:“一个产业太单薄,万一遇到灾害有个闪失,那乡亲们又要过苦日子了。”于是,余绍华专门跑到保山学习了胡峰养殖技术,又拿出自家的房子,开辟出一方实验养殖“基地”。为了养殖胡蜂,每天他都要带着温度计和糖水注射器在基地忙碌几个钟头,观察胡峰生长、记录实验养殖数据。实验成功后,到2017年才慢慢推广给群众。

△余绍华在自家后院建起了胡蜂养殖基地

“我们这里原本就有蜂,老一辈人经常捕蜂食用。重楼种植周期太长,我就寻思通过养蜂,开拓一条周期短见效快的致富路,实现以短养长,以长补短,也让乡亲们多一个致富产业。”余绍华说,胡蜂蜂毒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提纯后1克可以卖到6000元,蜂蛹也是深受食客喜爱的美味珍肴,每公斤可以卖到180元至240元,一年可以收割4至5次,经济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十分显著。

△胡蜂成虫

胡蜂养殖虽然效益明显,但余绍华却严格限制大家养殖的数量,每户村民最多只能养3箱。大伙很奇怪:胡蜂又好养又值钱,为什么不让大家扩大养殖规模?余绍华斩钉截铁地说:“胡蜂是肉食性昆虫,除了会攻击其他蜜蜂,大个头的胡蜂一旦数量增多,对周边的生态势必造成严重影响,所以不能随意扩大养殖规模。”大家听了都竖起了大拇指。

这就是余绍华,一位普通的基层党员干部,一位曾经的摩托车修理工的大情怀!

云岭先锋全媒体策划

记者 刘宇 陈超

责任编辑:王璐

34
相关热词搜索: 修理工情怀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