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刊记者看云南  >  正文

一方身死,伴侣绝对孤独终老!对待爱情,它们比人类更忠贞!

2021-08-26 14:54:58  来源:云岭先锋

(建议在WIFI下观看)

“多样地球 多彩云南”融合报道之⑧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 (李家鸿 摄)

在高黎贡山南段的密林深处,生活着一种比国宝大熊猫还要珍贵的精灵——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据统计,全国现存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数量不到150只,甚至不足大熊猫数量的1/10。这种只分布于保山隆阳、腾冲、德宏盈江等地,有着两条白色的眉毛、全身黝黑、一生几乎不下地的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是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旗舰物种。

曾经,因为数量稀少,即使在云南,人们对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了解也非常有限,从它走进大众视野,并被大家所认识、接受和保护至今,还没有20年。

走进大众视野不超20年

说起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就绕不开一个人——李家鸿。为了拍摄全国第一张野外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照片,他坚守在赧亢管护站,用了整整7年时间。

△林间学步 (鲁韬 摄)

他原是高黎贡山脚下百花小学的校长。从1980年执教开始,他就常常听到各种关于白眉长臂猿的忠贞爱情故事。执教期间的假期,他都会在高黎贡山的原始丛林中寻找白眉长臂猿的踪迹。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1995年,李家鸿辞去了校长职务,申请调到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隆阳分局成为一名普通的保护区工作人员,但直至10年之后,他才拍到第一张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照片。

2004年5月,他终于与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不期而遇。正在树上吃果子的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并未发觉有人到来,他悄悄拿出相机,一口气拍光了所有胶卷。但后来洗出来的相片却是一团黑。原来,潮湿的森林中胶卷极易受潮损坏。看到漆黑的照片,李家鸿懊恼不已。

一晃又是一年。2005年5月16日,李家鸿在巡山时又听到了长啸的猿啼,循声追了几百米后,他终于见到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一棕一黑夫妻俩,并没有急着离去。这使得李家鸿可以从不同角度拍下很多完整的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图片。直至清晰的照片冲洗出来,李家鸿终于觉得,自己10年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因为这张照片,他也成为了全国在野外用相机拍摄到白眉长臂猿的第一人。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 (高黎贡山保护区保山管护局提供)

但当时李家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张照片,对于保护这群精灵的重大意义。

后来,保护区与多家公益机构合作举办多期摄影训练营,对保护区技术骨干进行摄影培训,希望通过影像作品向社会公众展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神奇和魅力,最终由此形成了“影像保护”这一全球最前沿的科学理念。至此,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慢慢向大众揭开了神秘面纱。

再后来,随着越来越多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照片的问世,科研人员也获得了更多一手资料,国内的多个核心期刊也多次采用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照片,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选择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作为研究对象。2009年,保山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白眉长臂猿之乡”称号。

用生命守护痴情长臂猿

如今,保护、观测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再也不需要像李家鸿当初那样靠情怀和激情。如今,巡护、观测、记录、保护早已被制度化——对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巡护监测,实现了定猿、定人、定群。在有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分布的6个管护站里,每个月都会开展不少于5天的野外巡护观察。

蔡芝洪是高黎贡山保护区百花岭管护站的护林员,从1998年至今,除了巡山护山,最重要的就是守护、观测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几十年时间让他对自己片区的11只长臂猿——3个3口之家和两只孤猿已是如数家珍。其实,早在1980年代,蔡芝洪就见过被当地人称为“黑猴”的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当地一直都有“拱地的老鼠不见天,树上的黑猴不落地”的老话。但专家却说,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还是会偶尔下地。刚开始蔡芝洪不相信,直至2018年4月的那次巡山。

△蔡芝洪在巡山路上

那天,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一家三口正好在树上,与10米外的老蔡对视,一直不愿离去,同时,公猿还在树上窜上窜下,不知道要干啥。反常的行为让老蔡好奇,于是,他往后退了10多米,想看看这只公猿究竟要干什么。

“公猿慢慢下了树,手肘下垂,手臂微弯,左右摇摇摆摆地在地上走,样子太滑稽了,就像小丑。”老蔡边模仿公猿的动作边说:“公猿迅速捡起掉在地上的雏鸟,咬着一只,又拿了一只后,迅速爬上树吃了起来。”自那之后,老蔡才知道,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不仅偶尔下地,而且还吃肉。

20多年下来,老蔡和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处成了朋友,他给片区里的11只长臂猿都取了名字,甚至可以走进长臂猿5米范围内,可以和长臂猿用声音互动。让老蔡震撼的是,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有着跟人一样的习性——一家三口单独生活,母猿带崽,睡觉时公猿在三五十米外的另一棵树上休息警戒。“对于夫妻感情,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甚至比人还要痴情,一旦伴侣死掉,它们终生不再找新的配偶。”

△林间跳跃(鲁韬 摄)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隆阳分局副局长李家华解释: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实行严格一夫一妻制,一旦丧偶,绝不另觅新欢。幼猿跟随父母亲生活,七八岁性成熟后,会被父母亲赶出种群另觅栖息地。此后,若找到伴侣,将组成新的家庭,繁育产子;找不到伴侣,则将一直孤独终老。因此,单独生活的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被称为“孤猿”。

△李家华在巡山途中

百花岭管护站往南80公里的赧亢管护站,2020年之前,生活着两群共5只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一只孤猿和一群四口之家。九十年代末,孤猿丧妻后一直独自生活到2020年才孤独终老。

让长臂猿永远留在高黎贡山

“他们是猴,但是其实跟人一样,都是在讨生活。不同的是,他们讨他们的生活,我们讨我们的生活,况且,他们比人还艰难。”蔡芝洪的这句话,几乎道出了保护站全部工作人员的心声,在大家的眼里,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他们生活在树上。老蔡说:“以后我退休了,即便是国家不给我钱,我也要天天上山来看我的这些猴子,谁要来害它们,我就跟谁拼命!”

△梳理毛发(鲁韬 摄)

在蔡芝洪、李家鸿之前,李家华当初在管护站当站长时也守过长臂猿。现如今,赧亢站站长赵士杰、百花岭站站长段赛勇也正守护着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经过几批人的努力,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在高黎贡山保护区这片净土中繁衍生息。一旦谈起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大家的话匣子就再也关不住。

如今,除了专业护林员的定猿定人定群巡护,当地还成立了社区共管协会,组建了社区监测队,并成立了第一个以保护长臂猿为主多种灵长类动物协会——高黎贡山白眉长臂猿保护协会。来自中国林科院、西南林业大学、保护区管理部门、社区群众代表40余人成为会员,协会制订共管协议,建立共管机制,社区群众保护意识得到极大提高,偷砍林木和偷猎野生动物的行为基本被杜绝,社区参与灵长类动物的保护积极性明显提高。

△高黎贡山南延山脉

另外,保护区还成立研究中心,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保山管护局每年两次的野生动物监测,一直将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作为生物多样性监测的主要对象。成立了专门的白眉长臂猿研究中心,建立赧亢、大板厂两个研究基地,与中山大学、大理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开展多年合作研究,获取大量的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分布、种群数量、生境、食性、鸣声、行为、生态等相关资料,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资源数据库。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研究成果不断发表,国内外灵长类动物研究机构对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更加关注。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曾被学术界认为是白眉长臂猿的一个亚种。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分布于高黎贡山的白眉长臂猿与分布于缅甸的白眉长臂猿越来越多的不同之处,2006年IUCN灵长类专家组会议将中国的白眉长臂猿命名为“东部白眉长臂猿”,以区别于缅甸的“西部白眉长臂猿”。通过深入研究,2017年,中山大学范朋飞教授的研究团队基于形态学、分子系统发育学以及地理分布的证据将其定为长臂猿新种——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天行长臂猿),这是世界上第20种长臂猿,也是中国科学家命名的第一种类人猿。

在自然保护区内,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原有一些耕地变成了林地,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栖息地遭到破坏的情况得到遏制并开始逆转,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活动范围大大增加。建立生物走廊带,是改善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分布破碎化的有效途径。保山管护局多方协调,整合来自各方面项目资金,尝试在一些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之间成功地建立生物走廊带,改变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孤岛化和破碎化状况,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栖息地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种群数量得到了恢复。在相关项目支持下,还建立了高黎贡山近地保护基地,回归种植的光叶珙桐、长蕊木兰、红花木莲、山玉兰、滇重楼、云南黄连、金铁锁、珠子参等52种珍稀特有植物,长势良好,规模不断扩大。保护基地的建成,成为保存高黎贡山特有、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的一个重要场所,在成功保存种质资源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开展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种群恢复的研究。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赵玮 摄)

通过一系列保护活动,促使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种群数量巩固和稳定提高,探索出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效途径,最终实现“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有效保护,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云岭先锋全媒体策划

记者  雷鸣  袁海毅  王学勇  邹鹏(视频资料及部分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责任编辑:王璐

34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