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刊记者看云南  >  正文

糯扎渡:鹦鹉与野牛的和谐共生的“天堂”

2021-09-15 14:47:00  来源:云岭先锋网


大紫胸鹦鹉

云岭先锋网(记者 王丹妮)北回归线以南,澜沧江下段,旭日初升,风流云散,这里就是普洱市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

这个位于保护区内的芒坝村,四季气候温和,森林植被覆盖率高,野生鸟类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鹦鹉,因此也被人们称为“鹦鹉寨”。在“鹦鹉寨”,最为闻名的便是额腹灰紫,叫声如哨的大紫胸鹦鹉,学名德拜鹦鹉,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冠斑犀鸟

2003年,便开始有鸟类摄影爱好者来到这里拍摄。通过他们,“鹦鹉寨”逐渐被外界知晓,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村民们也紧抓时机,借鸟塘搭起伪装摄影棚,架设最佳观鸟机位,并为摄影爱好者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观鸟经济”俨然为当地百姓插上了脱贫致富的翅膀。

“每年上半年是观鸟旺季,家里的几间客房常常爆满,年收入增加了几万元。” 护林员王成是土生土长的芒坝村人,2014年,经过一番改造,他的家开始招待鸟类摄影爱好者。但他与鹦鹉的缘分,于幼年时候就开始了。“七八岁时我听爷爷讲过许多与鹦鹉有关的故事,从此便对鹦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1年,我开始配合当地林业局对大紫胸鹦鹉等珍稀鸟类进行保护。”王成回忆。

大紫胸鹦鹉 

每年二三月份,大紫胸鹦鹉开始进入繁殖期,村里的榕树树洞就成为了他们繁衍后代的巢穴。到了四五月份,便会有一批小鹦鹉出生,但每年都会有小鹦鹉掉落地面的情况发生,为了防止掉落的小鸟受到伤害,村民们发现后都会想法进行救助,有一些便会送到王成家。“一开始,我们不知道如何救助,好多捡回来的鸟都死了。后面才知道,鸟类与人不同,不能吃含盐食物。”通过一点点的摸索与学习,王成逐渐掌握了救助技巧,他的家也变成了村里默认的鹦鹉“救护点”,目前已经有十几只鹦鹉在王成的救助下重返自然。

美丽蒲葵

此外,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印度野牛分布的核心区域,内有印度野牛27头,约占全国总数的25%。印度野牛是世界上现存体型最大的牛科动物之一,体重可达1000~1500kg,一般体长2.8~3.3m,最大的公牛肩高可达2.2m。公牛体型比母牛大,公母都有角,角基椭圆或扁平、有棱,角中部以上表面光滑,端部圆而尖,黑色。肩峰高耸而突出,由肩峰顶部向后背延伸逐渐下降,体毛大都是棕褐色、黑色,鼻子和嘴唇呈灰白色,四肢膝盖以下的毛为白色,像穿了两双白袜子,故俗称“白袜子”。

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卢文介绍,2018年至2019年,糯扎渡自然保护区启动极小种群保护项目,选择印度野牛喜食的粽叶芦、鸡嗉子榕、杨翠木、饭豆等植物,以连片和零星交错的方式种植57亩食物源基地;并改造野生粽叶芦或鸡嗉子榕分布集中的区域共1200亩,形成粽叶芦、鸡嗉子榕为优势种的植物群落,供印度野牛取食;还在印度野牛必经的过道和长期取食的地点修建了7个简易的人工硝塘供印度野牛取食水分、盐分。

美丽蒲葵

同时,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还分布着比较完整的热带季雨林植被组合,全国唯一集中成片的榆绿木群落和美丽蒲葵便生长于此。榆绿木是落叶季雨林的特征物种,热带高大乔木,树形优美,在国内分布范围极窄,该保护区一带的榆绿木几乎是榆绿木属在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北的种群。而美丽蒲葵国内仅在海南、广东和云南的热带地区有野生植株分布,在思茅区和澜沧县交界的澜沧江河谷(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一带)的季节雨林中有居群分布,形成了独特美丽的景观。

印度野牛 

小贴士:

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共记录维管束植物2016种、哺乳动物84种、鸟类185种、两栖爬行动物44种、昆虫586种、大型真菌65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印度野牛、亚洲象、蜂猴、绿孔雀、巨蜥等12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猕猴、冠斑犀鸟、大紫胸鹦鹉、白鹇、红瘰疣螈等40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藤枣、篦齿苏铁、宽叶苏铁等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千果榄仁、勐仑翅子树、苏铁蕨等13种。

(部分图片及视频素材由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提供)

责任编辑:李敏

23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