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刊记者看云南  >  正文

雪山飞“虹”——追寻高黎贡山“神鸟”白尾梢虹雉

2021-09-08 09:28:46  来源:云岭先锋

(建议在WIFI下观看)

“多样地球 多彩云南”融合报道之⑪

高黎贡山有“三宝”:长臂猿、大树杜鹃和白尾梢虹雉。前两者,已经慢慢走近人们的视野,但白尾梢虹雉却依然身披神秘面纱,不为外界熟知。

20多年前,曾有一名65岁的英国人,不远万里,先后两次专程来到海拔3500多米的高黎贡山之上,只为一睹它的芳容。如今,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白尾梢虹雉在野外被观测到的影像记录也日益增多。随着科研的深入,这种大鸟越来越多的特征被人们所发现。

世界上最昂贵的“三秒钟”

白尾梢虹雉有着彩虹一般的羽色,是最华丽的大型野生雉类之一,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它们分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云南省西部和西北部的狭窄地区,以及缅甸东北部部分地区。据科学家研究,目前全球的数量不超过2000只。

在高黎贡山,白尾梢虹雉生活在海拔3500多米的雪线以上,其羽色漂亮数量稀少,在野外极难观察到,是众多观鸟人士追捧的鸟类“明星”。

△白尾梢虹雉(资料图)

1998年秋,65岁的英国观鸟爱好者、世界雉类协会会员詹姆斯·古德哈特慕名来到高黎贡山,只为一睹白尾梢虹雉真容。在国内鸟类专家、西南林学院(现西南林业大学)韩联宪教授的陪同下,古德哈特步行两天登上了海拔3500米的高山。可惜天公不作美,阴雨连绵的天气中,他们连白尾梢虹雉的影子都没见到。

在韩联宪教授的建议下,古德哈特于翌年再次徒步上山,此次,终获幸运女神垂青。

△白尾梢虹雉监测研究点4月份仍是冰天雪地(资料图,王斌 摄)

“咕哩、咕哩……”早上9点多钟,高山之上传来鸟叫声——一只披着彩色羽翼的大鸟从箭竹丛中飞出,向山坡下滑翔,飞行的方向正好处于古德哈特的位置上方。整个过程仅持续3秒。看到这一景象,古德哈特激动得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半天说不出话来,多年的夙愿终于得偿。

为了能见到白尾梢虹雉,古德哈特先后两次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当时共花费3000多美金,折合人民币3万余元,还不包含英国到中国的往返费用,平均下来每看到的一秒钟折合人民币1万元左右。如今,这一故事在观鸟圈内广为流传,被笑称为世界上“最昂贵的三秒钟”。

△白尾梢虹雉生活在海拔3500多米的雪线以上(资料图,高歌 摄)

薪火相传的追“虹”者

实际上,观测白尾梢虹雉对于韩联宪教授来说,同样是一个延续了多年的梦想。

在雉类这个大家族里,最美丽的“虹雉”属共有三种:绿尾梢虹雉、白尾梢虹雉、棕尾梢虹雉,均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白尾梢虹雉因数量稀少、栖息地点难以到达,成为了最神秘的存在。

这么美丽的鸟,它有怎样的生活习性?它需要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它面临哪些生存压力?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韩联宪教授的脑海里。古德哈特通过世界雉类协会提供了一笔白尾梢虹雉野外考察项目的研究经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会对该项目给予了6万元的资金支持,1999年,白尾梢虹雉野外考察工作正式启动。

研究鸟类,首先要找到鸟的巢穴和卵,并对亲鸟的孵化育雏行为进行观察。关于白尾梢虹雉一年繁殖几次、一个巢里有几个蛋等等最基本的种群生活史资料,在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确切的答案。1999—2003年,韩联宪教授就带着学生罗旭在高黎贡山做野外调查,他们找到了一个白尾梢虹雉家庭群以及一个繁殖巢,向世人揭开了白尾梢虹雉繁殖习性的神秘面纱。

△研究人员用红外相机监测白尾梢虹雉(资料图,高歌 摄)

他们发现,每年3月底到4月初,雌鸟每年产一窝卵为2-3枚,孵化期为28天。这纠正了过去文献中记录白尾梢虹雉每窝产7-9枚卵的错误。

通过3年的观察发现,这个白尾梢虹雉家庭群连续3年都使用这个巢址繁育后代。然而,2005年,当韩联宪教授等研究人员上山,却痛心的发现,这对白尾梢虹雉已被人盗猎,只剩下两堆羽毛。这成为了韩联宪教授一生难以忘怀的痛。

几年之后,他的学生罗旭接过“接力棒”,不断在高黎贡山寻找白尾梢的踪迹。2011年以后,罗旭听从鸟类学者何芬奇的建议,将搜寻地点转移到高黎贡山更北的区域。2014年,当得知泸水境内有白尾梢虹雉出现时,罗旭立即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护分局取得联系,并申请了课题经费,共同开展研究保护项目,罗旭的学生高歌作为项目执行人被派驻高黎贡山做基础工作。  

△录制白尾梢虹雉的叫声(资料图,念南子 摄)

悬崖上的“育婴房”

对于白尾梢虹雉,很多观鸟人多次与之擦肩而过,高歌也不例外。

2014年7月,高歌一行人在高黎贡山海拔3000-3800米的连绵起伏的山脊上穿行20多公里。由于体力稍逊于当地向导,当他到达目的地时,只看到一些雉类的脚印和粪便。这才得知,走在前面的向导惊飞了一只“大野鸡”,通过对比图片发现就是白尾梢虹雉。同年国庆期间,高歌上山布设红外相机。突然,一只白尾梢虹雉从他的背后飞过。可等他转身,这只虹雉已消失在茫茫箭竹林中。

两次擦肩而过并未让高歌失去信心。2015年3月,白尾梢虹雉的繁殖季开始了,高歌再一次来到高黎贡山。当他背着20多公斤的重物,徒步11个小时到达营地时,差点累瘫在地。这时,突然听到了白尾梢虹雉的叫声,似乎在说“欢迎,欢迎”,这让他多了一份坚持的动力。

△监测过程中,研究人员背着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负重前行(资料图,念南子 摄)

第二天一早,听着风呼呼地吹,高歌朦朦胧胧醒来了。这时,两只白尾梢虹雉雄鸟从营地前飞过,后一只紧追前一只,并用翅膀相互拍击。“这两只雄鸟是在打斗,这是之前没有观察记录过的行为。”高歌第一次见到了白尾梢虹雉,还是从未见过的打斗行为。

要保护白尾梢虹雉,首先就是要找巢、观察其繁殖习性。导师罗旭找了两年才找到一个巢,高歌开始也并未抱太大希望。他和向导穿越了几片箭竹林,爬过了几个悬崖,都没任何发现。爬累了,高歌就倚在悬崖边的香柏树上举着望远镜观察,这时发现了意外之喜。

“呀!怎么有一片羽毛!”突然间,高歌看到了远处悬崖边的一个小平台上有一团什么东西,忍不住惊叫起来。“这是什么?”高歌把望远镜举高了一点,再往上一点,这时一整个鸟头露了出来,鸟嘴白中透黄,亮亮的,像刚磨好的刀刃。

“是白尾梢虹雉,我发现了!” 高歌激动地喊了起来。悬崖之上,一只白尾梢虹雉雌鸟在巢里孵蛋。这一发现让研究人员喜出望外。在随后的几年里,高歌累计发现了4个白尾梢虹雉的繁殖巢。白尾梢虹雉喜欢在30多米高悬崖之上筑巢,但适宜的悬崖却十分稀缺,这是限制白尾梢虹雉种群发展的主要原因。

通过研究发现,每年4月是白尾梢虹雉的繁殖季节。雄性白尾梢虹雉会展开激烈争斗,并通过叫声宣誓自己的领地,胜利的雄性会跳着曼妙的舞姿对雌性展开追求。

△雄性白尾梢虹雉(资料图,高歌 摄)

接力探索保护不止

“观察白尾梢虹雉的繁育,就像陪媳妇坐月子一样,等待的过程既期待又兴奋。”高歌笑称,白尾梢虹雉的孵化时间是28天,刚好近一个月。

从2014年7月开始至2016年6月,连续三年,200多个日夜,高歌在高黎贡山的雪线区域,饮风雪,住山洞,成了世界上唯一一个与白尾梢虹雉亲密接触的“90后”。因为日夜在高黎贡雪山上守候白尾梢虹雉,他甚至被当地村民称为“白尾梢虹雉锅租跑”,就是“白尾梢虹雉的爸爸”的意思。

在高歌看来,白尾梢虹雉濒危原因包括栖息生境承载量小、种群增长慢、人类活动干扰、知晓程度不高等多种因素。所幸的是,白尾梢虹雉分布区域大多位于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或“生态红线”之内,受到国家严格保护,这成为了保护的有利条件。

人工繁育是国际公认拯救濒危动物的有效手段。然而,白尾梢虹雉是世界上最难饲养、饲养记录最少的高寒雉类之一。由于设施设备差、技术力量不足,受精率低、人工孵化难、幼鸟成活率低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白尾梢虹雉种群数量没有得到进一步扩大。

△雌性白尾梢虹雉(资料图)

随着云南对野生动物保护日益重视,白尾梢虹雉的保护和研究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2016年,云南省林业厅拨付项目研究经费40万元,2017年、2018年继续拨付20万元。在高黎贡山布设的20台红外相机,一方面可以收集种群数量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监测人为活动情况,为管护提供参考依据。

2017年,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动了白尾梢虹雉纪录片摄制项目,这是中国第一部展现白尾梢虹雉野外生存状况的纪录片。2020年9月,工作人员在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到了白尾梢虹雉一家六口散步觅食的视频画面。

△开展白尾梢虹雉专题纪录片拍摄工作(资料图,高歌 摄)

在韩联宪教授看来,保护白尾梢虹雉第一要控制偷猎,第二要为当地社区寻找替代生计,减缓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第三要加强对这个物种的研究,只有把这个物种的生态行为、栖息地的需求弄得越清楚,制定的保护措施才越有针对性,越有效果。

“目前我们对白尾梢虹雉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这一物种还存在许多未解之谜,期待未来有更多人加入白尾梢虹雉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行列,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和发现。”高歌满怀期待地说。

云岭先锋全媒体策划

记者 袁海毅 雷鸣 王学勇 邹鹏  

(除署名外,图片和部分视频素材由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腾冲分局界头管护站提供)

责任编辑:王璐

34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