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省委和省委组织部  >  正文

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期间,云南筹备和参与多项活动

2022-12-08 09:21:14  来源:云南日报

红河哈尼梯田——致力活态传承 续写生态实践

分享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守护千年的哈尼梯田“四素同构”经验、充分展示“云上梯田、梦想红河”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为全球梯田文化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方案……“红河哈尼梯田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成效”边会将在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期间举行,与会者将分享哈尼梯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护和开发样本。

哈尼“十月年”前后,红河南岸稻谷飘香。农户们利用“打谷船”等特殊生产工具从低地向高坡逐步收割,既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打谷、脱粒等工序,也让谷芒、谷壳得以循环利用,继续为田地施肥养护,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这片传承1300多年的梯田。

自被评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哈尼梯田就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令人震撼的农业景观备受世人瞩目。而这背后,一代代梯田开垦者、耕作者们认识自然、尊崇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也一直以梯田为载体延续至今。

保护优先守护和谐家园

“秋收后,梯田就进入休耕期,大家修葺田埂,疏通沟渠、放水养田为来年的耕种做好准备。”元阳县新街镇箐口村村民李志兴说,自古以来哈尼梯田一年都只种一季稻,耕作期间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为的就是能让田地休养生息。

村寨上方是茂密的森林,下方是开垦而出的梯田,河流沟渠则贯穿其中,“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有多高”成了独属哈尼山乡的壮丽景观。在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中,“夏秋种稻、冬春涵水”这样饱含农耕智慧的耕作经验数不胜数。

“哈尼族有句老话叫‘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人’,为保护好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老祖先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留下了不少科学有效且兼顾生态环保的耕作理念。”红河学院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红榛介绍,“为保证灌溉用水,哈尼族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森林,大家修沟筑渠,推行‘赶沟人’制度疏通水系,利用‘木刻分水’‘石刻分水’维持稻作系统的合理运行,甚至就连梯田边除草时要留下哪些植物进行生物防治也有自己的办法。”

如今,除沿用哈尼族传统民间水资源、森林管理办法外,红河州还大力实施水系修缮保护工程,进一步完善梯田水系,不断加大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实施力度。近年来,哈尼梯田遗产区植树造林达25万余亩,申遗后森林覆盖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

在推进水系治理和健全遗产区森林保护机制的同时,红河州建立州、县、乡、村、组5级管理机制,主动履行保护职责,通过加大传统民居和村落保护力度,划定梯田红线,提升村庄人居环境,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等措施,有力保障了哈尼梯田的永续利用。

守正创新打造振兴样本

日前,“元阳梯田红米”品牌正式对外发布,元阳梯田红米系列产品将插上品牌的翅膀,实现红米产业转型升级、市场竞争力提升。

为不断提升梯田种植效益,红河州聚焦高端红米产品研发,注册了“阿波红呢”“元阳红梯田红米”等系列商标,成功推出红米糊、红米茶、红米酒等系列产品,完成绿色产品认证5家企业8个产品、有机产品认证11个,保护与利用统筹推进成效明显。

近年来,红河州认真审视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利用千年哈尼梯田的资源禀赋,以维护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循环生态系统为重点,着力培育生态产业,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探索产业融合升级模式促进乡村绿色发展。

“稻鱼鸭”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既解决了梯田产值低、无人种的问题,又维持其原有生态平衡,有力保障哈尼梯田文化传承、永续利用。通过近10年的探索和实践,截至2021年,红河州州实施“稻鱼鸭”综合种养高产高效模式示范19.58万亩,亩产稻谷380公斤,平均亩产值5590元。

为不断探索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2018年1月,元阳县邀请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团队为阿者科村因地制宜编制了“阿者科计划”。该计划以发展“内源式村集体主导”旅游产业为重点,按照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原则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按照分红计划,阿者科村旅游发展收入三成归村集体旅游公司,七成归村民。目前,阿者科村接待国内外游客6.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2.97万元;累计举行6次分红大会,村民直接分红78.51万元,户均达1.2万元。

(本报记者 黄翘楚)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敏

23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