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磊  >  正文

【云岭先锋全媒体走进大理】回归洱海,老“渔民”找到了新方向

2022-12-09 20:36:08  来源:云岭先锋网

12月初,游客在大理见到了一年中最美的洱海:水浪翻动,鱼翔浅底。在经历“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举措后,蓝藻减退,洱海有了声音。

随着水质一起变好的,还有洱海沿岸村民的生活。古生村村民何利成开起了村里的第一家客栈,近几年,他将客栈的一部分以5年100万元的价格租给了科技小院,客栈经营交给儿子管理,自己则当起“甩手掌柜”,租了数百亩土地搞起了绿色种植。

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在外漂泊多年的“渔民”何利成终于回归洱海,不再四处奔波。

美丽的洱海

以“退”为“净”

最近一段时间,何利成和别人聊天时,总会说起往事:“以前下海打鱼,累了直接捧起湖水就喝。渔船下面,水草见底,捕鱼上岸,活水煮活鱼。现在有点这个意思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古生村人,何利成敏锐地觉察到了洱海水质的变化。

据生态环境部检测评估,从2020年至今,洱海水质评价结果均为“优”,洱海流域27条主要入湖河流中,已有23条达到Ⅱ类水质。2021年,洱海全湖透明度均值为1.78米,2022年提高到了2.45米。大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腾鹏表示,“这意味着洱海水质达到了近十年较好水平。”

洱海水质不断向好,吸引了大波候鸟前来越冬

洱海水质变好让何利成打心底高兴,他如今有滋有味的生活,与洱海水质改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2014年,随着大理旅游业迅速发展,在外租塘养鱼十余年的何利成回到古生村,开起村里的第一家客栈。随着旅游市场火爆,客栈生意还算不错。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大理,来到古生村,并留下殷殷嘱托:“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不保护好洱海,以前的悲剧又将上演。”何利成说,自己以前吃够了洱海水质恶化带来的苦,所以从那时起,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里,并立志成为村里保护洱海的“带头兵”。

2017年,为进一步加强洱海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空间管控,大理市依法划定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将“三线”内房屋建筑物全部拆除。这次“三线”划定,何利成家的客栈拆了190多平方米,原来的前台,后撤到厨房位置,客房从9间减到7间。

拆迁那天,何利成守在客栈旁,看挖掘机把客栈凿出一个个窟窿,石块砸在地上,扬起一片灰尘。

“当时虽然不舍,但心里愿意。”何利成说。

古生村曾经靠近洱海边的客栈被拆除,为生态廊道建设留出了空间

“旧貌”重现

只要是在保护洱海,再大的付出何利成都觉得是值得的。因为过去的四十年间,他的命运曾跟着洱海水质变化起起落落。

1967年,何利成出生在洱海边的一个渔民家庭,长大记事后,他每天都会跟着父亲到湖里打鱼。水好鱼多,父子俩一天能捕到上百斤鱼,能卖几十块钱,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

捕鱼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也动摇了这个少年继续上学的念头。15岁那年,何利成辍学回家,接管了父亲破旧的小渔船。

“当时就感觉一辈子当个渔民也挺好。”年轻的何利成对现状十分满意,胆子也大了起来,他狠下心拿出全部积蓄,加上高利贷,在洱海旁边自建鱼塘,搞起了网箱养鱼。这还不够,很快他又花2万多元买了一艘机动渔船,准备大干一场。

捕鱼设备鸟枪换炮,效果十分明显,捕的鱼多了,收入十分可观。何利成愈发觉得,打渔将是自己一辈子的事业。

老“渔民”何利成讲述他与洱海的故事

生活过得滋润,但危机也悄然来临。

“1982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大理市铺开,洱海流域的农田分给了各家各户。村民们开始滥用化肥、农药,残留的化肥、农药顺着地下水流进洱海里,大量家禽粪便也直接排进洱海,导致洱海水质中的氮、磷严重超标。”何利成说。

常年与洱海为伴,何利成敏锐地察觉到洱海的异样。鱼难捕了,收入也直线下降。

噩梦还在继续。1996年底,洱海迎来了第一次蓝藻大爆发。保护洱海,当地政府决定取消机动渔船。那年,在收到2000元的补贴后,何利成一家人赖以为生的渔船被搁浅在了村头的浅滩上。

渔船没了,鱼塘成为了何利成一家生活来源的唯一保障。可这样的日子也并未持续很久。“2000年,为修复洱海水质,按照当地政府‘三退三还’的要求,我的10余亩鱼塘最终以每亩2000元的补贴价格被拆除。”鱼塘拆除时,何利成远远地看着,心痛、又无奈。

那天,他失去了鱼塘,也失去对洱海的信心。一天清晨,在看了一眼漂浮着蓝藻的洱海后,何利成毅然决定背井离乡到外地承包水库养鱼。

这一去,就是十多年。

在何利成出走的十多年间,洱海水质经历了由浑到清的转变。

他的邻居李延芬记得,自2003年洱海蓝藻再次大爆发后,政府将洱海保护治理作为重点工作,先后规划实施了“四治一网”“五项整治”“六大工程”等一系列措施。

洱海边一批严重污染的工业企业被关停,建起了一座座污水处理厂,地下铺设了综合管网。村民们还组建起“蓝藻打捞队”,李延芬也加入其中,划着船到处打捞蓝藻,“最多时,一天能捞出几卡车。”

经过不懈努力,曾经美丽的洱海又回来了。

航拍镜头下的古生村

续写故事

曲折的经历,割舍的痛楚,并没有让何利成一蹶不振。2017年客栈拆迁后,他搬进了距离古生村4公里外的安置小区,原有拆迁剩余的客栈继续经营。在这间客栈里,他与洱海的故事仍在继续。

2021年底,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在洱海流域开展调研,住进何利成的客栈。两人坐在小院里,吹着潮湿的湖风,何利成讲起他和洱海的故事。张福锁院士对何利成说:“今后,我们一起把保护洱海的故事讲下去。”何利成接过话:“还要讲得更好。”

2022年初,张福锁院士来到古生村“赴约”,并带领来自多所高校的教授和研究生,在古生村建立“科技小院”,开展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致力于构建绿色高值种植模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得知科技小院师生是来保护洱海的,何利成很支持,主动降价把客栈租给他们使用,还拿出他承包的580亩土地作为试验田,并受聘成为科技小院的“校外导师”,用丰富的种植经验积极为试验提供帮助。

古生村村民在科技小院师生的指导下种植水稻

有村民问何利成:“你拿出这么多地做实验,万一失败了怎么办?”何利成说:“为了让洱海更清,值得。”

2022年,科技小院师生们在试验田里开展常规有机模式、绿色产品模式、有机优化模式、绿色生态优化模式4种水稻种植对比试验,何利成跟着一起忙上忙下,栽秧、施肥、测试、收稻谷,忙得不亦乐乎。

金秋,试验田迎来丰收,洱海风撩动稻穗,甜香盈村。何利成和张福锁院士一起站在田里,怀抱沉甸甸的稻穗,笑容灿烂。

他们身后,青山如画,洱海悠悠,海菜花连片绽放。

云岭先锋全媒体记者:保磊 曾永会 郝亚鑫

文中图片均由郝亚鑫拍摄

责任编辑:王璐

34
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大圣”归来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