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刊记者看云南  >  正文

知“稻”

2022-02-15 09:20:49  来源:云岭先锋网

(建议在WIFI下观看)

“多样地球 多彩云南”COP15融合报道之二十一

在全国范围内,云南有着种类最全、亚种最多的野生稻种群,种质资源十分丰富。相较于栽培稻,野生稻抗虫、抗病,米质更好、产量更大,唯一的缺点是不适于大规模栽种。

如何长久有效地保护好野生稻?如何让栽培稻兼具野生稻的优点?这些问题成了程在全研究员20年来最为专注的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和云南野生稻的故事。

3米高野生稻震撼人心

程在全,博士生导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所副所长、研究员。2001年,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他开始研究野生稻,为了全面掌握云南野生稻种群分布及种类情况,他开展了艰苦的野外调查。

20多年过去了,程在全对第一次见到野生稻的情形仍然记忆犹新。

耿马孟定有野生稻!听说这个消息,程在全一行十多个人赶往当地。根据老乡们的描述,这里有一种“鬼谷子”,一年四季都可以生长,茎秆捣碎后有比较好的消炎作用。程在全初步判断,这种稻子的学名是“药用野生稻”。

根据当地人指引,程在全和同事在野生稻出现的那座山上地毯式搜索了三天,却一无所获。第四天,队伍扩大了范围,分头拉网式搜索附近的几个山形和山势较为接近的山头。当天傍晚,就在一行人准备放弃时,好消息传来了。

△野外调查野生稻资源

在两三公里外的一个山洼中,真的找到了10余株野生稻!

程在全立即赶到现场,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这些野生稻差不多有一层楼高,比周围一两米高的灌木还要高出一大截,犹如鹤立鸡群。大家赶紧拿出工具,开始测量、拍照、排查、制作标本……

根据调查,这些野生稻每穗的米粒最多可达450粒以上,最少的也有100粒以上,远大于栽培稻250粒的水平。

云南野生稻资源冠绝全国

自此,程在全和省农科院其他科研人员对于野生稻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他们走遍了云南省的山山水水,在很多州市都找到了野生稻的踪影,尤其是在云南南部、西南部偏热的地方,野生稻种群和资源数比较多。    

经调查发现,云南有三个野生稻大种——药用野生稻、疣粒野生稻、普通野生稻。每个大种下,又有五六个不等的亚种,每个亚种下面又有十多个居群。“可以说,云南的野生稻种质资源在全国范围绝对是最多的。”程在全介绍,广东广西有2个大种,福建有1个大种;海南虽然有3个大种,但亚种和居群的数量远不及云南。

△程在全(右一)和同事在田间调查

因为得天独厚的条件,云南省成了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单位研究野生稻的主战场。

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程在全的感受是喜忧参半。

2012年,科研人员用铁丝网将某市野外的一处野生稻围了起来,并叮嘱附近的村民,一定要保护好这些野生稻。但不久之后去看,铁丝网已被破坏,里面的野生稻全部被砍除,种上了玉米。

除了人为破坏,野生稻还面临着野生动物啃食的危险,外来物种入侵后生态失衡的考验以及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威胁。“野生稻,属于二级濒危植物,是植物中的大熊猫,但是它远没有享受到大熊猫的待遇。”程在全说。

 正是因为种种因素,早些年,前辈科研工作者调查到的部分野生稻居群和亚种现在已经消失了。

保护野生稻事关国人“饭碗”

经过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程在全认为,保护野生稻一定要人为干预。“缺水了要浇水,雨大了要排水。周边有外来物种,一定要清理出去。”如今,程在全带领团队科研人员已经成功建立了勐海、元江等7个较为成熟的野生稻原位保护区,大的上千亩,小的也有上百亩。保护区内,不准开发,不准修路,不准耕种……

在省农科院的科研大楼里,建了一间温度可长期维持在25℃以上的温室,在勐海和元江,建立了野生稻资源异位圃和备份圃,共计保存了上万株来自全省各地不同种、亚种和居群的野生稻种苗,被称作“野生稻种质资源圃”。

△研究所培育出的药用野生稻幼苗

花这么大人力、物力、精力保护野生稻,究竟有什么作用?

在科研人员看来,野生稻就像一块芯片,里面有无数水稻遗传基因,对于改良栽培稻的品质甚至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栽培稻不抗病、不抗虫、米质差;野生稻抗病、抗虫、米质好,产量也更高。从2015年开始,程在全和同事在保护的同时还展开了对野生稻的精准鉴定评价。“希望找到野生稻身上的好基因,用来改良栽培稻。”

△程在全(右二)带着学生一起研究野生稻

所谓改良,就是通过不断的杂交,让栽培稻兼具不同品种野生稻的品质。“中国人有7000年的水稻栽培历史,但进行人为改良还不到150年。原来的水稻亩产一两百公斤,但如今袁隆平院士的杂交稻,亩产已达上千公斤。”程在全说,因为杂交稻的出现,中国人不再挨饿,但杂交稻的研究远未止步:以后的稻子不仅要高产,还要更好吃。

事实上,程在全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套野生种质资源保护模式,除了野生稻,还适用于小麦、玉米、蔬菜、水果等作物,发挥云南种质资源多、数量大的优势,通过理论上的研究、技术上的发明、应用上的推广,助力国家实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目标。

云岭先锋全媒体策划

记者 雷鸣/文、视频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王璐

34
相关热词搜索: 稻谷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