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人物  >  正文

朱兆云:民族药物研究领跑者

2022-02-09 17:50:40  来源:《云岭先锋》2022年第2期

2021年11月18日,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云南白药集团中药研发总监、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所长、西南民族药新产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朱兆云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国中医药领域的第二位女性院士。

小时候,朱兆云曾向父亲表示,要做像父亲一样的名医。朱父当即回答:“不是名人的名,是人民的民,是民医,人民的医生,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这段对话朱兆云一直铭记于心。抱着这样的信念,参加工作38年来,朱兆云扎根边疆,带领团队不断探索中医药发展路径,为推动中药民族药走出云南、走向世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民制药,是朱兆云对初心的最真回答。

临危受命

毅然从“米筐”跳入“糠箩”

初见朱兆云院士,是在位于昆明市西山脚下的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办公室。她精神矍铄,面带微笑,言语间透露出对科研探索的热忱、严谨、执着。

1954年,朱兆云出生于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一个中药世家,她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中医。从小就受祖辈言传身教熏陶的朱兆云对中医药有着难以言喻的深情。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她虽没能成为医生,却成为中药民族药的研发者。

1978年,朱兆云如愿考入云南中医学院(现云南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大理州制药厂工作。此后的20多年里,朱兆云先后经历车间、科室、研究、管理等多个基层岗位的历练,还考取了国家西药、中药“双执业药师”资格,被聘为主任药师。

1999年,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正值科研院所转制,面临缺人才、没经费的困境。此时的朱兆云是云南省医药工业公司技术副总经理,主持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有一天,领导找朱兆云谈话,希望她到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简称药物所)当所长。身边的人都纷纷劝她别往“火坑”里跳,一名与她同一批调整岗位的朋友还调侃她说:“我从‘糠箩’跳入‘米筐’,而你却从‘米筐’跳入了‘糠箩’。”

“因为长期在同一行业,我对药物所的窘况还是比较了解的。”朱兆云回忆说,明知道那是一个“烫手山芋”,她还是怀着对医药的热爱,接受了这次任命。

当时距离春节只有几天时间,于是朱兆云提出了一个条件:春节以后再上任。可是,领导担心朱兆云中途反悔,要求她即刻上任。朱兆云只能瞒着公公婆婆,到药物所走马上任。即便之前就已做好心理准备,但到了药物所后,眼前的景象还是令她倒吸一口冷气——办公楼破旧不堪,院子里杂草丛生,楼道、办公室、实验室里蜘蛛网随处可见,科研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科研设备盖着厚厚的灰尘,职工更是人心涣散几乎都不来上班……

力挽狂澜

让药物所“起死回生”

面对药物所的困境,朱兆云没有被吓倒,而是暗暗发誓:不但要把药物所拉出困境,而且要把民族新药开发出来。

上任一周内,朱兆云就把自己的人事关系转到了药物所,拒绝保留在原集团公司。“如果我不把自己的人事关系转到药物所来,职工们怎么能相信我是真心来做事的呢?要把药物所救活,首先就得破釜沉舟!”朱兆云说。至此,一场事关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生死存亡的绝地反击战打响了。

药物所要发展,当务之急是要要把职工凝聚起来。为了让职工心甘情愿回所里上班,朱兆云作出中午饭免费供应的决定。“出工不出力也可以,先来上班再说。”朱兆云说。就这样,职工们陆续回到所里上班。

药物所要运转起来,首先就要解决实验设备问题。可是,此时的药物所因为转制,既失去了财政供养,又没有新的资金来源。账面上的几十万元,连发职工工资都不够,更别说增加科研设备了。而此时,有职工在背后嘀咕,所长估计干不了多久就走了。

“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为此,朱兆云马不停蹄地跑财政、科技、工信等部门,终于争取到160万元资金。随着科研设备的更新,实验室重新运转起来,职工们的希望终于被点燃。

“只有发展,才能解决药物所最根本的问题。”朱兆云迅速理清发展思路,明确了药物所“两条腿走路”的发展路线:基础科研线发展“新平台、新项目、新人、新成果”和产业转化线打造“新产品、新厂房、新人、新网络”。

为尽快带领药物所扭转局面,朱兆云还将自己家祖传用药经验贡献出来,带领药物所科研人员不懈努力,最终主持研发出“金品”系列。

以彝族民间用药经验为基础创制的“金品”系列实现了产业转化,销售回款从2000年的100万元到2010年的1亿元,10年提升100倍,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药物所速度”。

如今,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已建成包括天然药物资源研究室在内的10个研究室,形成了系统、特色鲜明的新药研发链,药物所也被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我们是从负数干起,不是从零开始。要把它干到零,再往上走。”采访中,一名见证了云南省药物研究所“起死回生”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砥砺耕耘

民族药研究硕果累累

云南素有“植物王国”之称,“富矿”般的生物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中药资源。为打破云南天然药物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发展瓶颈,朱兆云付出了无数心血与汗水。

为了采集珍贵的药物标本,药物所团队常常要走进深山老林,从海拔76.4米的滇东南部河口瑶族自治县南溪河与红河交汇处,到滇西北部德钦县梅里雪山,20年间,团队成员拍照标记、采集标本、鉴定药材,足迹遍布云岭大地的山山水水。

经过12年的努力,朱兆云团队采集标本1万多种10万余份,拍摄原生态彩色照片约16万张;准确鉴定出412科1720属4392种天然药物,发现新分布药用植物93种,新药用植物资源451种。

朱兆云还率领团队完成了“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填补了国内该奖项近10年的空缺。

同时,朱兆云主编的《云南天然药物图鉴》《云南民族药志》等6部22卷1191万字的专著,提供了科学、详实的研究资料,并得到广泛应用。值得一提的是,整套著作的编订是公益性的,朱兆云和团队没有任何收益。

数十年间,朱兆云作为第一发明人创制了痛舒胶囊等5个国家新药并成功上市。2018年6月,痛舒胶囊还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复,获准开展Ⅱ期临床研究。

“这是我国首个获FDA批准进入临床研究的民族药。”朱兆云自豪地说,我们的民族药也是可以走向世界的,这款新药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本刊记者 杨旭东 

云南白药集团供图

责任编辑:李敏

23
相关热词搜索: 朱兆云民族药物研究领跑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