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经验  >  正文

“小白茶”发出“致富芽”

2022-05-12 15:20:59  来源:云岭先锋网

镇雄县罗坎镇大庙村党总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白茶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壮大集体经济。202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7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30.5万元,从集体经济空壳村摇身变成了“富裕村”。

因村育特,因地制宜“选路子”

“开门见山、出门是坎”是大庙村的真实写照。山陡地薄、产出不高,过去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玉米、油菜等传统作物,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面对“没有希望的土地”,村内劳动力一度时期大量外出务工,空心化问题十分突出。

乡村振兴根本上要靠产业,但决不能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大庙村党总支在镇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昭通市林业局的关心帮助下,通过深入研究、试种对比,决定立足气候温暖、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等实际,发挥土壤结构良好、劳动力丰富,采茶期比浙江安吉早15天等比较优势,把白茶产业作为“一村一品”来发展,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小而精产业。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发展乡村产业的关键。罗坎镇党委政府把大庙村白茶种植项目列为“一把手”招商的重点项目,通过努力,于2016年7月引进能人在大庙村成立坤农白茶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500万元,采取统一品种、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模式,打造白茶核心生产基地。

土地流转过程中,村党总支发挥了桥梁作用。为统一群众思想,争取群众支持,发动群众参与,村党总支反复召开群众会、院坝会,动员群众自愿将土地流转出来、积极地参与白茶基地建设和田间管理。为了取得群众信任,合作社一次性支付前3年土地流转资金198.84万元和田间管理费900万元,一下子让群众吃上了“定心丸”。如今,白茶种植基地已发展到9628亩(不仅覆盖大庙村,还扩展至附近的花园村),建成投用加工厂房3000平方米和年产200吨茶叶全自动生产线,完成绿色、有机认证和“坤龙白茶商标”注册。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930万,2022年预计收入1400万元。

多方参与,合作共赢“搭台子”

富民强村是发展乡村产业的核心目的。在发展白茶产业过程中,大庙村党总支充分考虑合作社、群众、村集体三方利益,通过搭建“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群众”合作模式,探索多种利益分配机制和带农途径。

土地流转收益活起来。建立土地流转收益与合作社收益协调增长机制,实行“活租”机制,根据产业收益逐年提高土地租金。目前,每亩地租年收益已由第一年的100元增至300元,土地经历了由“荒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华美蝶变。

就近就业成为最强带富途径。优先安排有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外出就业困难家庭劳动力进入合作社就业,目前已吸纳250人稳定就业、3000余人临时就业,村子空心化问题也得到初步遏制,人气旺、烟火气足的乡村又回来了。2016年以来,累计支付栽种苗工资232.5万元、田间管理工资1148.6万元、采茶环节工资376.375万元。

建章立制,管好用活“钱袋子”

管好用活村级集体经济,不仅是夯实基层党建的基础工作,也是促进乡村产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镇党委指导坤农白茶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党支部,资金注入合作社,合作社账目接受党支部监管,定期公示公开账目。集体经济收益资金按时转入镇经管站账户,严格实行报账制,资金分配、使用按程序公示公开,由罗坎镇纪委、监察室适时监督,对资金进行跟踪审计,确保资金安全。

通过“四议两公开”民主程序,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激励机制,按照“3331”的收益分配模式,将收益的30%用于提高村组干部待遇,2021年村干部人均增收1.2万元左右;30%用于大庙村集体经济公司滚动发展,目前已投入芭蕉芋种植、辣椒种植、水稻种植及乡村旅游等增收项目,实现资本滚动发展,逐步壮大集体经济;30%经村民代表会议、村委会等形式讨论,集体决策用于集体公益事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走访慰问困难党员和群众等;10%用于补助离任老村干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大大激发了村“两委”干事创业的激情,还让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惠及群众、最大限度返利于民,促进村级组织和干部为民办实事更用心、更用力,从而提升村级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和凝聚力。

如今的大庙村,茶园生机盎然,处处绿水青山,村民们高兴地说:“‘小白茶’发出了‘致富芽’,不仅让大家找到了致富路,还呼吸了更新鲜的空气。”

(镇雄县罗坎镇党委供稿)


责任编辑:李敏

23
相关热词搜索: 白茶发出致富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