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南要闻  >  正文

我省夏粮丰收成定局 深挖潜能上台阶

2022-06-20 09:10:21  来源:云南日报

原标题:我省夏收基本结束,已收获1486万亩,同比增加16万亩——夏粮丰收成定局 深挖潜能上台阶

眼下,“三夏”生产已进入尾声。麦子、油菜等需要抢时归仓;水稻、玉米需要施返青肥、发棵肥。在此关键时节,我省抓实抓细各项工作,确保颗粒归仓,夯实全年粮食生产基础。

省农情调度周报显示,截至6月10日,我省夏粮收获基本结束,已收获夏粮1486万亩,同比增加16万亩。

扛牢粮食生产责任

我省在年初确定了生产目标,确保完成粮食播种面积6287万亩以上、产量1930万吨以上。同时,粮食种植面积落实到具体乡镇、具体村、具体主体和具体田块。

除夏粮丰收外,截至6月10日,全省已播种秋粮4169.08万亩,同比增长232.82万亩,占计划面积4777万亩的87.3%。

今年我省实施50万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150万亩粮豆轮作、20万亩粮油轮作,确保2022年大豆和油料作物播种面积达到610万亩以上。有别于往年的是,今年我省将旱稻和大豆扩种面积也一并分解到各地,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做到动真碰硬。

截至6月10日,50万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已分解到9个州(市)、33个县(市、区)、1694个行政村,落实地块50万亩。大豆需种量148.02万公斤,落实148.02万公斤,播种进度47.2万亩,占下达任务的94.4%。50.12万亩杂交稻旱种任务分解到11个州(市)、59个县(市、区)、2162个行政村,落实地块50.12万亩。稻谷需种量117.39万公斤,落实117.39万公斤,播种进度47.23万亩,占下达任务的94.2%。

联合攻关提高单产

5月底,洱海流域水稻绿色有机生产技术试验项目在云粮集团所属大理公司古生村基地启动。该项目的实施,旨在构建有机管理等因素调控稻米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精准施肥指标体系和高产优质稻米的施肥管理方案,并为洱海流域开展绿色有机种植、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降本增效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

“云南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开展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打造农业绿色发展样板大有可为、大有作为。”项目启动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福锁说。

“近几年,我省粮食单产稳步增长,2021年达到了307公斤,但与全国水平相比,仍低80公斤,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我省积极开展良种、良技、良法联合攻关,着力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强化代耕、代种、代防、代收等社会化服务,带动全省大面积均衡增产。今年我省开展粮食生产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行动,建设稻谷、玉米、马铃薯示范基地各10万亩。

近日,我省2022年杂交稻示范旱种项目在曲靖市师宗县五龙乡脚家箐完成,建成200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项目负责人介绍,示范区主推品种为“滇禾优615”,集成推广最佳种植方式、最少药肥用量、最省人工投入、最大产量效益的旱种绿色高效简化栽培技术,预计平均亩产400公斤以上。

深挖增产潜力,在现有种植面积上提高产能。近两年,我省在杂交稻旱种、多年生稻方面科研成果显著,尤其是杂交稻旱种技术已经成熟,去年推广面积达到20余万亩,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今年,我省继续实施杂交稻上山行动,推广面积扩大到50万亩。

“我省气候优势明显,四季都可种粮收粮,冬春鲜食玉米、马铃薯又是一大特色。各地深挖潜力,组织群众搞好生产,多种一亩是一亩,多种一茬是一茬。”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各地夯实耕地基础

为进一步保护好耕地,今年我省农业农村部门继续发力。

首先,全面完成48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全省各地立足于早,抓好设计、招标等前期工作,牢牢把握主动权。建立奖优罚劣机制,省级对配套资金高、指标任务完成好的州(市)在分配下一年度任务时给予倾斜支持,对工作不力、指标任务完成不好的州(市)予以通报约谈,并适当扣减中央和省级建设补助资金。

近日,在文山市秉烈彝族乡丫科革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工人们正抢抓工期,完善灌溉沟渠、机耕道路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丫科革村党总支书记赵小吴说:“以前这些田地灌溉难、交通不便,项目建成后,我们种稻谷就不愁了。补齐了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大家对今后的发展更有信心了。”

而在德厚镇德厚村委会白石岩村的机耕路建设现场,崭新的道路铺着白色碎石,宽敞平坦。白石岩村小组一组队长陈发斌说,之前这条路狭窄又不平整,一下雨就泥泞难行,机耕路解决了农机下田的难题。

同时,我省严格整治农田乱占耕地建房。对乱占耕地建房现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整改一起。妥善处理好“非粮化”问题。严格落实中央政策,区别地块性质,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其他一般耕地则避免一刀切,影响特色产业发展,影响农民增收。落实工商资本流转农村土地审查和风险防范制度,防止破坏耕地,擅自改变耕地用途。

(本报记者 王淑娟)

责任编辑:李敏

23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