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讲坛(职场)  >  正文

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2022-06-23 15:54:36  来源:《云岭先锋》2022年第6期

作者简介

胡月星,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现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党的领导与领导科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不仅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也是领导干部提升政治能力和党性修养的实践要求。怀有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并强调“谋划推进工作,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把为民造福的政绩观落到实处。

扭曲政绩观的种种表现

正确的政绩观与错误扭曲的政绩观是水火不容的。当下,错误甚至扭曲的政绩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有口无心”。为民造福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真抓实干的积极行动,是一心为民的奋斗精神。然而,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口口声声讲“为人民服务”,可工作中总是忽视了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甚至个别地方为了政绩,搞虚报浮夸,瞒天过海。

痼疾难愈。淡化当官意识,树立民本情怀,是领导干部应具备的从政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创业,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党把干部放在各个岗位上是要大家担当干事,而不是做官享福。”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勇于担当,把党性修养与为民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有的领导干部政绩观扭曲,官僚主义痼疾难愈,做官的动机想法愈来愈浓,为民办事的动机愈来愈淡,严重脱离群众。

生硬冷漠。无视群众疾苦,热衷于形式主义,作表面文章。态度生硬,热衷于搞高压、强权政策。有的地方搞新农村建设达标工程,不从实际出发,不是依山而山、依水而水、因地制宜,而是搞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反而加重了群众的负担。

萎靡不振。缺乏真抓实干和埋头苦干的信心和勇气。遇到问题相互推诿扯皮,总是以各种借口推卸责任,能躲就躲,能溜就溜,不是为了干事,而是尸位素餐。工作中考虑群众少,考虑个人利益多。

自我吹嘘。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大话、空话、假话多,自我吹嘘,自我表现欲强,搞虚假效应。有的群众气愤地说:“现在有些干部干事的本领没有多少,但作秀表演的能力甚至超过了演员。”

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顽强奋斗的精神品格,采取踏踏实实的办法措施,取得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进而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尤其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严峻形势,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眼,把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这也是考验并检阅每位领导干部是否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方面。

为什么会出现不正确的政绩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个别领导干部没有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归纳分析起来,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党性修养不足,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等方面,理解和领悟有偏差。在大是大非面前莫衷一是,分不清是非曲直。有些领导干部政绩观存在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存在较为严重的本位主义和局部利益思想,但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顾现实、不讲党性是根本原因。

理想信念滑坡,宗旨意识淡薄。领导干部的言行,关乎党的形象,决定党在群众心中的分量。少数领导干部理想、人生目标的失落,必然会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中体现出颓废倾向。如有的领导干部对本职工作兴趣不大,但却对投资、股票、理财、收藏品升值津津乐道。有的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但对灯红酒绿的生活情有独钟,享受人生,相互攀比。

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不强,工作作风漂浮。近年来,党中央要求全党高度重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学习,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主观世界的改造。但在具体学习中,有些领导干部开展理论学习往往流于形式,衍生以会代学、以干代学的形式主义、实用主义倾向,致使部分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不高。部分基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因忙于事务,陷入文山会海中,难以坚持经常性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就是一些已经安排的学习活动,也是能拖就拖、能推就推,缺乏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急迫性。

私欲膨胀,“官本位”思想严重。“官本位”思想其实质是一种腐朽的封建思想意识倾向在从政行为当中的突出表现。党的干部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当官做老爷、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权力。但为什么有些干部官气十足,有恃无恐,置群众利益于不顾,徇私舞弊呢?笔者认为,传统“官本位”思想意识的侵蚀,导致对权力的崇拜追求是重要原因。领导干部一旦染上官气,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意识到自己可以支配别人、高人一等,那么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便会自然褪色。

把“为民造福”的政绩观落到实处

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不仅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也是领导干部提升政治能力和党性修养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干部要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心里要始终装着父老乡亲,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怀有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根本保证。领导干部任何政绩的获得,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为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为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哪里,切身需要在哪里,我们实践的聚焦点就在哪里。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冲击,党员干部必须冲在第一线,既要组织力量阻击疫情蔓延,也要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稳定有序周密筹划,提供保障。

在政绩评判上,要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对干部的政绩评价,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任何干部的政绩不是个人工程,而是人民群众参与支持的结果,没有群众的力量,领导干部的政绩就是空中楼阁。为此,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须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把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作为政绩获得的基本力量。对一个干部的政绩评价,不仅要听上级、同级和下级的意见,还要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

在干部选拔使用上要严格标准,把是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放在重要位置。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把选拔的原则标准与“好干部”行为操守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那些对群众感情真挚、深得群众拥护的干部,那些说话办事有灼见、有效率的干部,那些对上对下都实实在在、不玩虚招的干部,那些清正廉洁、公众形象好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使那些享乐思想严重、热衷于形式主义、严重脱离群众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要褒奖和重用清正廉洁、公众形象好的干部,褒奖和重用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的干部。问责和惩处弄虚作假、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的干部,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鲜明导向。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重在提升领导能力素质。领导干部能够胜任其本职岗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素质。如果职位能力要求与个人能力素质不相符,那么这样的领导干部很难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让一个不具备相应能力素质的干部来从事领导工作,不仅会对个人造成压力和困难,还会影响整个班子的效率和工作气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然要求。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我们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提高“七种能力”,为加强领导能力素质建设,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责任编辑:李敏

23
相关热词搜索: 造福作为最重要政绩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