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曾永会  >  正文

【探源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千年一瞬萦妙香

2023-01-10 09:36:55  来源:云岭先锋网

“探源云南”主题策划系列报道之三


“胜地标三塔,浮图秘鬼工”。

作为大理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南诏时期的崇圣寺三塔在苍山洱海之间屹立千年,浸润风花雪月,见证兴衰沉浮,向世人述说古老的南诏故事。

本期“探源云南”,让我们一起走进崇圣寺,探寻背后的故事。

云南大理三塔

南中梵刹胜景

“南中梵刹之胜在苍山洱水,苍山洱水之胜在崇圣寺”。

大理素有“妙香佛国”之称,自南诏以来,从皇家至百姓,均信奉佛教。苍洱之间佛寺林立,最多的时候有小寺三千,大寺八百。元朝时期西台御史郭松年在《大理行记》中记载:“此邦之人,西去天竺为近,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

到南诏国第10代国王劝丰佑时期(公元824—859年),信教之风极盛,于是兴建崇圣寺,并在寺中建千寻塔,后来又建南北小塔。据古籍记载,修建崇圣寺及千寻塔时,役工匠770万,耗4万余金,历时8年建成。

建成后的崇圣寺规模达方圆七里,有三阁七楼九殿,房屋八百九十多间,有佛一万一千四百尊。崇圣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大理国曾有9位皇帝退位为僧,在崇圣寺中修行,因此,崇圣寺也是大理国的皇家寺院。

修建崇圣寺三塔,除了宣扬佛法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镇伏水患。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据清代学者王昶所著的《金石萃编》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

三塔平面布局主塔居前,两小塔居后,呈鼎足之势。主塔又名千寻塔,全称为“法界通灵明道乘塔”,塔高69.13米,为十六级密檐式方形空心砖塔。塔顶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大鹏等,塔身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底部镶嵌“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此为沐英后裔明代黔国公孙世阶所书。

南北小塔高42.19米,为十级密檐式八角形空心砖塔。外观装饰成阁楼式,每角有柱,每级设平座,第4、6级有斗棋,顶端有镏金塔刹宝顶。每层出檐,角往上翘,玲珑可爱。

云南大理三塔

塔尖暗藏宝藏

一直以来,当地人流传着一个说法:崇圣寺三塔内藏着大理国的宝藏,还有佛门至宝“佛牙舍利”,盛放“佛牙舍利”的是一尊笼罩五彩霞光的宝函。

千寻塔内曾建有木制楼梯通往塔顶,后来楼梯被拆除,古塔被封闭,一千年来从没有人登上过塔顶,因此传说一直未能得到证实。

1978年,当地文物工作者接上级指示:修缮古塔,同时开展全面的考古摸底。按照唐代古塔的修塔惯例,塔底一般都建有地宫,文物就藏在地宫里。但在千寻塔中,考古工作队挖了十多天,足足挖了两米多深,也没有找到地宫。后来,考古工作队通过走访得知,当地有在塔顶藏宝的传统,传说曾有人徒手攀爬至塔顶,看到塔顶有一个铜制盒子已被打开,里面空无一物。

考古工作队立即组织搭建起脚手架,爬上塔顶后看到,塔顶蚊虫成群、乱草丛生,乱草丛中露出黑洞洞的、狭窄的通道。工作队员大着胆子伸手在“黑洞”里摸索,竟然摸出一件法器,这让他们确信,里面果真有宝藏。

经过考古发掘,工作队最终从塔顶取出了680多件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珍贵文物,包括金属制品、工艺品、珠宝和中草药材等等,是迄今所发现的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最为丰富、最为重要的一批,对研究唐、宋时期云南边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宗教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这批宝物中,有一个古怪的“铁疙瘩”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它高19厘米,基座为圆形鎏金铜制,腰部装饰有一圈连珠纹,表面黑漆漆的,而里面大有内容:依次打开,由外而内是铜、银、金、琥珀塔模,整套“塔中塔”呈现出五种颜色。

这印证了传说中“笼罩五彩霞光的宝函”的说法,考古专家确信,这就是装舍利子的宝函,可惜的是,塔模中并未发现舍利子。但即便没有舍利子,这个“五色光明舍利塔”也是十分重要的文物,现已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大理三塔

历千年而不倒

崇圣寺三塔、鸿钟、雨铜观音、佛都匾、三圣金像,曾被视为崇圣寺中的五大重器。如今,由于各种原因,其余四件宝物已不知所踪,就连崇圣寺也因地震被毁于清咸同年间。唯有崇圣寺三塔,在苍洱之间独立千年。

1925年,大理发生大地震,房屋尽毁,而千寻塔仅震落塔刹,铜函内文物散落一地,遭人哄抢。南北两座小塔被震斜但不倒,至今斜立,成为一道奇观。

一千多年来,三塔经历了风雨剥蚀和30多次强烈大地震,但屹立不倒。这除了其自身的坚固外,也得益于历朝政府和民间百姓的修缮和保护。

明成化年间,政府出资修缮千寻塔,在下台塔基座四周加设青石围栏;明嘉靖年间,李元阳修葺三塔,在主塔塔身上加砌青砖贴面保护层;清代,严子珍捐资修碑壁,周子安道尹以双钩法将破碎三字钩添,易石镌成,并原位装上……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1961年3月,崇圣寺三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至1981年,国家文物局拨款40万元对三塔进行维修;1994年10月,崇圣寺三塔文物保护管理所成立,崇圣寺三塔得到更为科学有效的保护。

近年来,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州”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指导下,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等各级文化部门相继投入8000多万元,先后恢复重建钟楼和崇圣寺、重铸雨铜观音,结束了崇圣寺三塔近百年来“有塔无寺”的历史,千年前“塔寺交映、香火鼎盛”的妙香盛景也得以重现。

云岭先锋全媒体记者 曾永会 郝亚鑫 通讯员 王东

责任编辑:李宏刚

40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