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特别关注】种业兴 农业强

2023-01-17 14:49:15  来源:2023年第1期《致富天地》杂志

专家视点

云南如何打赢种业翻身仗

近年来,云南种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然而,种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尚未全面解决。云南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如何打赢种业翻身仗?记者采访了云南省农科院首席科学家番兴明研究员。

番兴明(右)在玉米新品种“云瑞 119”种植基地

记者:目前,云南种业建设成效如何?哪些门类的种子具有竞争优势?

番兴明:多年来,我们结合云南地域、气候条件、生物多样性等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种子种苗。

以粮食为例,云南新品种杂交玉米制种面积高峰时达30万亩,占全国的6%左右,居南方各省(区、市)首位,是全国排名前三的玉米系列新品种制种基地;水稻方面,云南杂交水稻制种育种面积居全国前十位,成功研发并大面积推广“云粳”“楚粳”等系列热带、亚热带特色杂交水稻;以元谋县等为代表的特色蔬菜制种育种面积长期稳定在3万至5万亩左右。云南已成为全国葱白、花椰菜、西蓝花、不结球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和葱类第一繁育制种基地,在全国市场颇具竞争力。

从面积上看,目前全省农作物种子制种育种面积近百万亩,每年为近2000万亩的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提供种子,年均实现新增农业效益25亿元以上。

记者:与荷兰等国际制种业强国相比,云南种业有哪些不足?又该如何借鉴先进经验?

番兴明:从国际上看,相较于荷兰、美国、日本等制种业强国,云南种业发展差距主要体现在大而不强、研发和推广衔接不到位、企业创新能力弱等方面。

目前,云南有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企业140多户,但年销售收入达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寥寥无几。全省集科研、育繁、推销、推广于一体的规模化育种制种企业明显缺乏,种子科研转化能力较弱。比如荷兰,全国农作物种植繁育面积仅10万亩左右,其中玉米3万余亩,却依托一体化集团输出全球60%以上的玉米种子;云南作为全国最大的花卉种植基地,许多花卉种苗,特别是玫瑰系列种苗,近九成种子从荷兰进口。归根结底,荷兰制种企业走的是从种子研发到推广转化、技术支持一体化的发展路子,省去大量中间环节,保障了种子科技含量和迭代速度,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云南应积极打造和扶持一体化、规模化、集团化种子企业,提高企业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能力,不断加快产品更新和推广速度。

记者:目前,云南种业发展的短板主要有哪些?

番兴明:当前,云南种业发展的短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亟待加强。全省现有33个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区、库),仅覆盖47个省级保护品种中的31个,离“应保尽保”的要求还有差距;36个省级作物种质资源圃(库)的布局和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种质资源鉴定和利用体系不完善。

二是种业企业主体实力偏弱。新品种培育因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等原因,让绝大多数企业望而却步,由于对遗传背景、系统进化、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严重不足,育种创新多是对商业品种的简单修饰,亲本选择盲目性大,导致培育出的品种同质化严重。

三是基地建设滞后。全省仅有少数种子生产基地是通过公司流转土地进行种子生产,制种成本高、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基地稳定性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严重不足。

四是市场监管能力不强。种子质量检测体系不完善,监管能力不足。

记者:云南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如何打赢种业翻身仗?

番兴明:在育种制种的产业化、规模化方面,在短时期内,云南还无法与荷兰等制种强国竞争。然而,云南的种质资源优势突出,可通过走“人无我有”的特色种业发展路子,将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制种优势,将是把云南种子放入全国粮袋子、菜篮子的重要一环。

下一步,云南应加强资源保护利用,全面落实2021—2023年种质资源普查任务,高标准建设国家布局云南的资源保护类项目,重点支持资源精准鉴定评价,建立数据库实现资源信息共享;瞄准粳稻、热带血缘玉米、花卉、蔬菜、地方特色肉鸡等品种,推进种业联合实验室建设,支持企业、科研单位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培育壮大种业企业,在育种研发、品种推广、基地建设、生产加工等环节给予重点扶持;强化打造一批种业基地,在基础设施、加工仓储、性能测试和质检装备、疫病净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不断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和供种保障能力;严格种业市场监管,推进国家级作物品种区域测试站建设,强化省级农作物种子质检中心、区域性品种综合测试站等建设,为打造种业强省夯实基础。 

本刊记者 刘宇/文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马萧

48
相关热词搜索: 特别关注种业兴农业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