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刘宇  >  正文

【探源云南】从近乎失传到再现人间,乌铜走银技艺如何一路走来

2023-03-15 09:19:37  来源:云岭先锋网

“探源云南”主题策划系列报道之十

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岳应制乌铜走银山水纹墨盒”高2.3厘米、边长9.5厘米,为民国时期云南著名手工艺人岳应采用乌铜走银工艺于民国初年制作。

省博物馆馆员陈亮介绍,墨盒采用优质铜原料和一定比例的黄金、纯银掺和其他大约10种贵金属熔炼成乌铜合金,再将乌铜合金加以锻打、碾压等方法做成乌铜合金方盒。再在方盒上用錾子通过阴刻手法雕出一幅简约而又美轮美奂的山水画,远景雕刻着磅礴的叠嶂山峦,近景则刻有烟树柳岸的典雅景致,画中点缀有泛舟、小桥、人物等。

墨盒底部用楷书落款“岳应制”字样。整幅画作为装饰纹给人一种朴实无华,而又典雅大气、精致十足的感觉。

岳应制乌铜走银山水纹墨盒(云南省博物馆 供图)

用银水在乌铜合金上画画

墨盒上的这幅画至今栩栩如生,各个纹饰间泾渭分明,黑白通透,主要就得益于使用了乌铜走银工序,把纯银填充到阴刻图案处。

可以想象,当年,岳应先生在乌铜合金墨盒表面刻出这幅精美的山水画后,将纯银熔化浇入到阴刻的纹饰内,银水很快于与铜胎融为一体,再经磨制、刨光等工序后,直至最后一道关键步骤——岳先生将墨盒通过多日的手捂,让其表面充分与手汗接触,本来呈“水红铜”的墨盒渐变为充满“文墨气质”的乌黑状态,乌铜的黑底恰好能衬托白银的线条和图案,最终呈现出古朴而又不失雅致的装饰风格特点。

除自身的艺术价值之外,这件文物还展现了岳应先生炉火纯青的乌铜走银技艺。现如今,乌铜走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云南独有工艺,在全国传统冶金工艺领域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据记载,乌铜走银工艺创始于清雍正年间,距今已有280多年历史。发明者是清雍正年间石屏县异龙镇冒盒岳家湾一位叫岳中正的铜匠。这是宋代名将岳飞长子的一支后裔,明初从湖南省衡山县迁居云南后世守边关。

关于乌铜走银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传说:岳中正手艺超群,能打制各种精巧铜器。在一次熔铜时,他不慎将一枚金戒指掉进翻滚的铜汁中,金戒指很快没了踪影。铜汁冷却后,已无法把金和铜分开。十分心疼的他将熔有金戒指的铜块拿在手中反复把玩摩挲,不料,经手汗接触后,本来呈“水红铜”色的铜块却渐渐变成独特的乌黑色。恍然大悟的他和兄弟反复研究配料,终于,一种不会生铜绿及锈蚀剥落的上好工艺铜材——乌铜,诞生了。

“传男不传女”差点让技艺失传

制作乌铜走银是一项复杂工艺,工匠须掌握冶炼合金、雕刻造型、书法绘画、微雕等多门技艺。制作时,先把铜片放在木炭上,用炭火加热,趁着热度,把铜片锤打成薄片,做成器物雏形,在器物表面镂刻出精美的纹饰图案,然后将金或银熔化浇入在阴刻的纹饰内与铜胎融为一体,再经磨制、刨光、氧化完成。这道工序的关键在于“走银”。从金属技术来说,把铜走到铁上较容易,但把银走到铜上,确实有相当难度。因为铁的熔点有1538摄氏度,铜的熔点为1083摄氏度,铁与铜之间有400多摄氏度的差异,铜容易在铁片上熔化;而银的熔点约为961摄氏度,与铜只有100多摄氏度的差异,若铜中加有锡,熔点还将再降低。这样,当银熔化时,铜也面临熔化。于是,如何成功“走银”,也成为乌铜走银最关键的艺术秘方,体现了云南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

最后一道工序是让红铜变成泛黑的乌铜,这个过程很奇妙,要用双手捂住红色盒子,在手中反复多日摩挲,红色铜盒才能渐变成乌黑色,而白色的银饰则越发显眼。器物成型后,庄重深沉的黑底衬托着银光闪闪的纹饰,黑白分明,雍容华贵、瑰丽多姿。

乌铜走银一经问世,就受到官宦子弟、乡绅富豪、文人墨客的喜爱。石屏岳家也凭借独创手艺,在云南垄断了乌铜走银200多年的生产经营,期间一直奉守“传里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保守“祖训”。清末民初,岳家到昆明开设“岳记福兴乌铜庄”。民国初年,第三代传人岳应制作的乌铜走银工艺品在老昆明花朝会、庙会每每获奖,一时之间,乌铜走银名声大噪。据《石屏县志》和《云南总商会市政卷》记载,“岳记福兴乌铜庄年产销量3000~5000件!”后来,因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原料稀缺,制作成本太高,加之岳记福兴乌铜庄在战火中毁灭,岳氏后人不得不放下了祖上传下来的铜锤、錾子,转而拿起锄头寻求生存,乌铜走银技艺近乎失传。

乌铜走银技艺再现人间

不幸中的万幸,战乱中,石屏岳家还是打破“祖训”,将乌铜走银技艺和关键秘方传给了店里的官渡学徒李加汝。当时,勤奋好学的李加汝很快就记下了乌铜走银每一个关键工序,即便被抓去当苦力,他依旧没放弃技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多年的李加汝得以回到官渡。而此时,当年满脸稚嫩、意气风发的小学徒已是尘霜满面的老人。李加汝知道乌铜走银的价值,奈何自己年事渐高,精力不济,只得每天在茶馆黯然神伤。几年后,一个在茶馆打制银饰的年轻人慢慢进入了他的视野,这个年轻人叫金永才,他高超的打银技艺和认真上进的态度让李加汝很满意。1982年,李加汝正式收金永才为徒,将毕生所学传授给了他,乌铜走银终于得以再现。

2007年,国家第二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金永才被授予乌铜走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2010年,昆明市政府扶持金永才在官渡古镇开立乌铜走银传习馆,招收学徒传授乌铜走银技艺。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乌铜走银已成为云南对外传播传统冶金文化和特色民族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云岭先锋全媒体记者:刘宇

责任编辑:王璐

34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