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主动超前布局 有力应对变局 奋力开拓新局
寻甸县大抓教育奋进新征程
县第一中学第一书记由县委书记担任,县民族中学第一书记由县委副书记、县长担任,其他高级中学第一书记从县委班子成员中选派……近日,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党政“一把手”高位推动、示范带动,选派156名党员领导干部全覆盖到156所中小学校担任第一书记,掀起大抓教育新热潮。
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近年来,寻甸县牢固树立“抓今天的教育,就是抓未来的发展”理念,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紧盯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补齐教育短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县域发展之基。
健康快乐成长
加强党的领导 做实“一把手”工程
教育不举,云南不彰;教育不振,云南不兴。寻甸县坚决贯彻落实省委、市委有关“五级书记抓教育、党政同责办教育”的工作要求,牢固树立“不重视教育的领导不是好领导,抓不好教育的领导不是合格领导”的鲜明导向,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扛实教育优先发展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寻甸县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教育整体质量稳中向好,但也存在教学质量排名靠后、名师不多、优质生源流失严重等问题。“寻甸教育高质量发展慢不得、拖不得、等不得。”寻甸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立足新时代发展需求,采取有力举措,系统谋划全县教育工作。
去年5月至8月,寻甸县委、县政府先后组织开展城区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工作会议、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座谈会、教育高质量发展教师代表座谈会、高考优秀学生座谈会、全县教师素养提升大讲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暨县委常委、副县长大讨论活动专场会议,对如何扭转寻甸教育局面进行探讨;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对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进行专题研究。一连串密集动作,传递出大抓教育、抓好教育的强烈信号。
“操其要于上”,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分其详于下”,把握工作着力点,提振寻甸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逆袭翻盘的信心。去年10月,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紧盯一个目标、坚持两个根本、建强五支队伍、深化五项改革、抓好六类教育的“12556”教育高质量发展思路重磅出炉,为推动寻甸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教育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发展的核心在管理,教育管理的内涵在引领。寻甸县深入实施“寻甸好老师”行动计划,开展“立师德强师能铸师魂”系列活动,着力建强教育行政管理、校(园)长、教研员、班主任、教师五支队伍。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党建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有效破解党建和业务“两张皮”难题。
为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寻甸县先行先试,探索向全县156所中小学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人员包括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县委班子成员,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书记和委员。第一书记充分发挥政治及资源优势,以党建为抓手,通过讲授党课、参加学校党组织的组织生活会、进行专题调研、参加教学质量分析会议、与干部职工代表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推动派驻学校办学治校水平不断提升。
推动协调发展 做实“上好学”文章
“方法对头了,一步一层楼;方法不对头,步伐慢蜗牛。”在寻甸县一中,校长毕昌友的破局之道是:以“激情晨跑”“激情诵读”“庄严宣誓”为抓手,提升师生精气神;以“七步教学法”为抓手,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毕昌友是云南省“中小学名校长”、昆明市“杰出园丁”,曾担任寻甸县民族中学、寻甸县一中校长和昆一中度假区分校(金岸中学)校长。今年4月,寻甸县将毕昌友返聘回县一中担任校长,并指导其他3所高中学校办学。
返聘名校长毕昌友,是寻甸县深入实施“三名工程”,着力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需要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市级名师工作室1个、县级名师工作室39个。
一直以来,寻甸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让孩子们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持续加大学前教育投入,确保公办学位供给充裕。公办幼儿园覆盖全县98.29%的行政村,每个乡镇(街道)都建有公办中心幼儿园,塘子街道和先锋镇各有2所,倘甸镇有3所。县幼儿园晋升为一级一等幼儿园,本部及北城园通过改造增加了23个幼儿班,南城园、北观园先后开办,东城园规划建设已经启动,将形成东西南北中“五位一体”学前教育布局,全面化解学龄前儿童入园远、入公难等问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更加注重将教育资源向边远、薄弱学校倾斜,进一步缩小城乡间、校际间办学差距。寻甸县二中按照省一级完全中学标准新建,育人环境优美、设施功能完善,学生居住条件良好,设有专门的学生公寓。加快推进寻甸县第三中学建设,化解普通高中“大校额”“大班额”问题。全县小学、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1.52%和104.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1.20%,义务教育阶段分别建成省级现代教育示范学校1所、市级现代教育示范学校8所。
针对二孩政策实施后出现的第一波小学一年级入学高峰,寻甸县协调各方资源为新生入学让路,搬迁县纪委县监委和县法院,对老仁德一小进行提升改造,新增优质公办学位700个。同时,变更县一中、县民族中学办学性质为完全中学,并在县内3所公办高中学校增设600个初中学位,打通学段壁垒,促进初、高中有效衔接,实现贯通培养。
此外,用心抓好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加快推进县职业中学东城校区建设,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巩固以县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和社区教育为补充的教育模式,不断探索“普特融合、医教结合”改革,妥善做好适龄残障少年儿童入学安置工作,全面保障残障儿童受教育权利,全县残障儿童入学率达到99.65%。
提升实践能力
强化创新驱动 做实“高质量”答卷
“在实验班,我们有两队老师,一队是成都七中的优质教师,一队是寻甸一中的名师;每一位同学都有两位导师,其中一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在华东师范大学寻甸实验班学习,杨蕊同学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上海、成都等发达地区先进优质的教育资源,综合素养得到很大提升。
2022年,华东师范大学在寻甸一中开办了两个实验班。实验班在华东师大教授专家团队的引领下,以成都七中直播+寻甸一中骨干教师辅导的“双师课堂”模式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示范带动全县高中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学校还整合上海中小幼优质资源结对帮扶寻甸10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启动寻甸县数字化转型助力教师发展项目,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工作坊在线研修项目、“乡村教育‘繁星计划’工程”培训计划等,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育人能力。
好风凭借力。寻甸县围绕“高质量”这一核心,充分借势、借智、借力,不断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激发教育发展新动能,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取得教育发展新成绩。
依托沪滇协作等帮扶机制,千方百计用好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普陀区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学校结对帮扶、教师跟岗学习、干部异地培训、邀请专家指导、信息资源共享等新方式、新举措,学习上海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着力培养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华东理工大学持续做好研究生支教团支教工作,第24届研支团学生担任寻甸县仁德一小、仁德四小等学校语数外主干教师,推动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七彩假期”示范活动在寻甸举办。倾力建设远程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悦”读、科普教育4大帮扶中心,建成仁德一小学生健康成长指导中心,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相关工作,提升仁德一小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生态教育实践能力。
寻甸县持续深化“1+N”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组建6个基础教育集团,通过强校带弱校、一校带多校、一长带多长、一师带多师等办法,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现整体办学质量全面提升。昆明市外国语学校与寻甸县政府合作办学,领办寻甸县第三中学,着力带动区域办学水平整体提升。以新高考改革为抓手,加大新课程、新课标、新教学、新高考的改革推进力度。寻甸县民族中学全面革新管理模式、育人方法,形成“七大育人体系”,推行六大目标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四让三转变”“四精三按时”,全面提升课堂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聚焦“2023有突破、2025大提升、2027高水平”目标,寻甸县铆足干劲,一件一件抓落实、一点一点往前推,在创新变革中不断推进小学强基、初中做优、高中办强,写好教育高质量发展答卷,让“幸福寻甸”更有支撑、更可持续。
寻甸县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