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刊记者看云南  >  正文

【探源云南】历经3000余年风雨侵蚀,这些崖画为何依然光鲜如初?

2023-08-09 17:19:44  来源:云岭先锋网

(建议在WIFI下观看)

“探源云南”主题策划系列报道之四十二

这些年,随着交通的改善,沧源县的旅游渐渐火了。或许你是奔着那场“发乎情、止乎礼”的“摸你黑”狂欢;或许是为了体验一下“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寨的宁静与淡泊……然而,那一幅幅由佤族先民绘制于3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沧源崖画也能让你感到震撼。

2001年,沧源崖画作为新石器时代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历经3000多年风雨侵蚀依然光鲜如初

在沧源县文物管理所谢红梅老师的指引下,记者来到沧源崖画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处。沿着山路进入植被茂密的丛林中,来到一面直立的崖壁面前。

崖壁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很多大大小小、呈赭红色的图画,从这些绘制简单的图案中可以辨认出人物、动物、村落和狩猎、祭祀、舞蹈场景以及很多表意性图案,崖画全面地展现了一幅人类先民原始生活的百态图,给人以古朴、形象、生动的感觉。

谢红梅告诉记者,沧源崖画被人无意间发现后,当地佤族群众以为是神仙显灵,纷纷上山朝拜祭祀。“老百姓把画中的人物当作‘神仙’,每逢旱季或年节都要到崖画前举行庄严的祭祀活动,点燃香烛、摆上祭品,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谢红梅说。

沧源崖画(局部)

后来沧源崖画才引起了当地相关部门和外界的注意。1965年,我国著名考古学、民族学教授汪宁生到沧源县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陆续在沧源县境内的勐董河谷地带发现了15处崖画点。“沧源崖画分布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勐省、糯良、勐来3个乡(镇)10余处远离村寨、人迹罕至、海拔1500~2000米的悬崖峭壁上。”谢红梅说,目前,崖画面积达480多平方米,可辨认的图像有1100多个。

“目前,沧源崖画群在系统性高精度铀系年代测定上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经科研人员对丰富样品数据综合分析,确定沧源崖画群绝对年代为距今3800年至2700年之间,是中国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之一。”谢红梅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些形态各异、造型古朴的崖画竟然能与漫长的时间抗衡,在历经3000多年的风雨侵蚀之后,依然光鲜如初。

如今,部分已经被开发的沧源崖画,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

神秘的沧源崖画与佤族文化有何联系

佤族是一个谜一样的古老民族,他们主要生活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的山区地带。全世界的佤族有100多万人。其中中国约有40万人,而崖画的所在地沧源县就是中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佤族人口占中国佤族人口的40%以上。佤族没有文字,只有一部口传的创世史诗《司岗里》,叙述着他们古老的历史。

“《司岗里》是佤族的创世史诗,‘司岗’在佤语里是山洞或者是葫芦的意思,不同地域的佤族对‘司岗’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在沧源,‘司岗’就是山洞的意思,而‘里’是‘出’的意思。‘司岗里’就是‘从山洞里面出来’的意思。”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教授赵秀兰介绍。

佤族文化丰富多彩

在沧源崖画里有这样一幅奇特的图画:画面中心似乎是一个圆形的山洞洞口,有许多人站在山洞周围,而在洞口左侧,有一人正伸长手臂,似乎是在努力地爬出洞口。“或许其他人难以猜出它的含义。然而,当我们把这幅画与《司岗里》中的传说联系起来后,就能明白其中的寓意了。”赵秀兰说。

穴居是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在世界各地都发现过人类居住洞穴的遗迹。在《司岗里》的传说中,人也是从山洞里走出来的,一些专家认为《司岗里》中,以天然洞穴为人类起源地的说法,反映了佤族人对早期穴居生活的古老记忆,而这幅崖画也许就是佤族祖先对穴居生活的想象描绘。

沧源崖画(局部)

“这些神秘的崖画会不会与佤族有着神秘联系?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发现了更多的相似点。”赵秀兰解释说,崖画中有一幅画描绘的似乎是一个村落,村中有干栏式房屋,四周纵横的道路上,有赶着牲畜归来的人,更远的地方有几个人在打猎,在村子的中央一群人似乎在跳舞;有一位头上戴着装饰物的人或许就是部落的头人或者是巫师……

“这幅画以散点透视的构图方式,描绘出一幅村落暮归的场景,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了。”赵秀兰说,“在这幅图中,房屋的形式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画面中房子的下部用几根木桩支撑,上面粗线条勾勒的半圆形应该就是屋顶,这与今天佤族干栏式房屋结构几乎完全相同。”

 一次考古发掘揭开沧源崖画创作之谜

就在人们还在猜想沧源崖画的作者时,一次常规的考古发掘提供了新的证据。2003年6月,云南省考古工作者对耿马县石佛洞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考古发掘。“通过发掘分析,我们能够推导出生活在这里的人大概有100多人,生活的时间大概持续了300年左右。”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戴宗品说。

在佤族史诗《司岗里》的传说中,佤族的祖先为了躲避大洪水而走进了山洞,他们在洞穴中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石佛洞人是否就是佤族的先祖呢?在随后的考古发掘中,两件出土的文物让戴宗品和考古队兴奋不已。“一个是棒状的红色颜料,非常规整,应该是有人使用过的;另外,在一件陶片的上面,有很多研磨以后使用过的残留痕迹。”

赤铁矿的颜料以及调制颜料的陶片,这两样东西的出现立即让戴宗品联想到了沧源崖画。“以前也有很多人做过研究,氧化铁成分是非常清晰的。我们在石佛洞发现了颜料以后,也送了一些做检测和分析,也主要是氧化铁。可以确定,这个颜料就是用来画沧源崖画的颜料。”戴宗品说,加之沧源崖画发布在沧源县和耿马县境内的勐董河谷,最近的一个点距离石佛洞不到2公里,因此可以推断崖画的作者应该就是石佛洞里的先民。

沧源崖画被定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种经过特殊调和成的颜料,最大的特性就是比较稳定,不容易变色和褪色。有趣的是,今天的佤族人仍然是制作颜料的高手,在佤族“摸你黑”狂欢节上,他们就是用一些特殊的材料制作了一种黑色颜料。这些特殊颜料也被用来绘画,记录祭祀、舞蹈等活动。

“石佛洞出土的颜料距今3000年左右,所以我们也可以推导出沧源崖画的年代也大约距今3000年。”戴宗品说。

石佛洞里的考古发现以及专家的严谨推导,使沧源崖画的年代有了定论:它被证明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之一。同时,专家们也明确指出石佛洞人就是沧源崖画的主要创作者,但是石佛洞人是否就是现代佤族的祖先,目前还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无论沧源崖画的创作者是否就是佤族的先祖,沧源崖画毕竟给现代人讲述了一段远古的历史和神秘的文化,而佤族人也将唱着《司岗里》的传说继续着他们自己的故事。

云岭先锋全媒体记者:杨旭东 通讯员:康文明

(图片均为记者郝亚鑫摄)

责任编辑:王璐

34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