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档案  >  正文

战火中书写教育奇迹

2021-01-04 17:17:32  来源:《云岭先锋》2020年第6期

战火中书写教育奇迹

熊 娟

1946年春西南联大校门

2020年1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考察调研。在了解西南联大结茅立舍、弦歌不辍的光荣历史后,习近平深有感触地说,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深刻启示我们,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

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结束并北返。临行之时,三位著名的联大文豪受联大师生的委托,由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中国文学系教授闻一多篆额,中国文学系主任罗庸书丹,勒石刻碑。因碑文、篆字、书法皆妙,被后人誉为“三绝碑”。

碑阳1100余字的碑文,起首揭示日本的侵华史,承继而下的是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组建西南联大的经过,转而从民族复兴的高度,深切咏叹了西南联大在昆建校八年的艰苦卓绝和辉煌成就。

碑体雄伟壮观,气势恢弘,碑文如诗如歌、如泣如诉,洋溢着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碑阴则镌刻有抗战以来西南联大834位从军学生的姓名。

历经七十多年风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仍矗立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东北角的“一二•一”纪念馆后园里。

※ 教育救国饱含爱国情怀

西南联大与抗战相始终,正如碑文所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此其可纪念者一也。”

在日寇入侵、风雨飘摇的艰苦环境中,在国家倾覆、民族危难的紧要历史关头,西南联大师生满怀科学救国的理想,秉承“刚毅坚卓”的精神,坚持敬畏学问的态度,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冯友兰先生所谓“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的精神风骨,时刻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抗战初期,校内掀起的战时教育与平时教育的论争,对此,梅贻琦说:“我们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成有用人才,将来为国家服务。”其后,西南联大的教育方针与课程设置,都切实体现了教育为抗战和建国服务的特点。

西南联大曾掀起四次“从军热”,头三次被学校“打压”下去,学校认为,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其作用非普通士兵可比。第四次“从军热”是抗战到了生死存亡之际,驼峰航线、缅甸大反攻需要大量的翻译人才和技术人才。为此,1000多名联大学生先后投笔从戎,现能找到名字的有834人,他们的英名被永久地铭刻在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背面,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彰显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西南联大师生继承并发扬了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强烈的爱国主义构筑了西南联大师生的共同信念和责任,也成为这所大学最宝贵的精神支柱,铸就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座永久的精神丰碑。

※ 自由与包容筑就“民主堡垒”

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学风和传统本各有异,但八年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抗日救亡关头,学通东西文化的联大师生,人人都怀有牺牲个人、坚持合作的思想,他们互相尊重、互相关怀,所以碑文中写道“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

八年间,西南联大没有因政治的原因聘请或解聘教授,也没有因政治的原因录取或开除学生,更没有因不同政见干涉师生学术研究,因而被称为“民主堡垒”。师生在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时,不必有任何的政治羁绊,真正实现了研究自由、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

西南联大虽已往,但其爱国奉献、追求真理、刚毅坚卓的精神及价值永远闪耀着光辉,并昭示着我们不断前进。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谭宗慧

相关热词搜索:战火书写教育奇迹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