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先锋  >  正文

丁 畅:甜蜜事业『蜂』生水起

2021-03-08 16:55:14  来源:《致富天地》第2期

丁 畅:甜蜜事业『蜂』生水起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养蜂这项投入少、产出高的产业在云岭大地遍地开花。如何让更多消费者知晓、喜欢云南蜂蜜?云南养蜂产业还存在哪些亟待突破的瓶颈?带着诸多疑问,记者近日专访了荣获“云南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的云南丁氏蜂业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畅。

记者:作为一家创立近30年的蜂蜜企业,公司如何始终保持良性发展?

丁畅:公司历经经济危机、非典、新冠肺炎等国内外严峻形势的考验,始终保持良性发展,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产品下游渠道多元。公司不仅有小包装蜂蜜产品,直接推向终端消费者,还为饮料、药业、化妆品、烘焙企业提供原材料,分摊市场压力。在某一块业务出现波动时,公司可以及时调整,用其他业务进行补充,保证市场活力,让公司效益实现稳步持续增长。

其次,产品种类单一、精准。国内普遍认同的单花蜜品种有26种,我们生产的单花蜜品种就达18种,特别是益母草蜜、枇杷蜜等较为稀少的蜂蜜品种,让我们的产品有较强的市场吸引力。此外,公司85%以上产品是蜂蜜产品,其他蜂蜡、蜂胶等占比较小的产品也同处在蜂蜜生产产业链上,这促使公司生产十分规范,效率和集约化程度都维持在较高水准。

再次,有将企业做成“百年品牌”的意识和决心。我母亲在20世纪80年代以销售蜂蜜起家,当时的起点与很多蜂农差不多,但她早期就采用公司化运营模式,成立公司、注册商标、创立品牌。如今,我也在传承母亲的思路,打造、运营好“丁氏蜂业”这个品牌。

最后,积极拥抱变化。20世纪八九十年代,蜂蜜以调味品的方式摆上餐桌,我们就从调味品的角度打开市场。世纪之交,商超是最好的销售模式,我们就通过商超把蜂蜜送到每一位消费者手中。10年前,代加工模式兴起,我们为省内外不少知名企业做代工。如今,电商直播带货方兴未艾,我们也在探索和尝试。总之,要跟随时代潮流,在不断变化中寻找新的销售渠道和模式。

记者:公司的一款蜂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A级认证,这种蜂蜜产品证书很少见,您是如何做到的?

丁畅:我们做绿色食品认证始于2008年,但之后因为政策以及技术等多方面原因,这项工作被搁置了。后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应用的普及,我们尝试在不同的养蜂基地安装摄像头,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建立溯源体系。同时,配备三级产品检测系统,在优先保障食品安全,做好农残、抗生素、微生物含量等系统检测的同时,突出蜂蜜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做好果糖、淀粉酶活性等检测,保证蜂蜜品质。

因为蜜蜂采蜜的半径是按公里计算的,这就对水源、土壤等环境的要求非常高。申报绿色食品成功,得益于基地优质的水质土壤、蜜源植物等各方面天然条件。同时,中华蜂和意蜂的养殖模式不同,在养殖过程中不需要转场,保证了水源、土壤条件基本恒定,也为成功申报绿色食品创造了先决条件。

记者:公司和您个人在脱贫攻坚中获奖不少,您有哪些可借鉴推广的经验?

丁畅:养蜂投入少、收益高,投入产出比高,是最适合快速切入到贫困县的产业之一。2018年,公司在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的引荐下,与西盟县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首先,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我们选育中华蜂这种体积小、适应性强、病害少的蜂种,通过“企业+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以“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社会培训、订单收购”的方式合作养蜂。贫困户没有技术,我们免费提供技术培训;村民没有销路,我们以高于市场价30%的价格进行收购。贫困户在获得一技之长的同时,降低了养殖风险,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其次,除了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外,在我个人看来,蜂产业能在西盟县脱贫攻坚以及后续乡村振兴中持续发挥作用,得益于当地发展产业思维的完整性,做好产业取舍。西盟蜂产业采用的是“以销定产”,通过企业多年累积的市场和销售渠道,促进当地持续稳定地增加蜂箱数量和养殖规模,让农民保持较高的养蜂积极性。在产业发展方面,上至县级层面的规划,下至每名普通农户,并非实现所有产业的全覆盖,而是因地制宜突出几个特色产业,把它做大做强,形成聚合效应,增加市场竞争力。

记者:近年来,养蜂的人越来越多,蜂蜜产量不断增加。未来几年,云南蜂蜜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吗?

丁畅:这里我要讲清楚一个概念。目前,市场上的蜂蜜基本产自意蜂和中华蜂两种,且三分之二以上的产量是需要人工干预饲喂的意蜂所产的蜜。以我们公司为例,近年来,因为与西盟县合作,我们每年从县里收购的中华蜂蜂蜜只有大约50吨,产值在700万~800万元,相当于公司总产值的七分之一左右,意蜂养殖在公司内依然占主体地位。

云南拥有饲养中华蜂的气候资源和蜜源植物,这是生产高品质蜂蜜的前提。近年来,云南本地饲养中华蜂的人确实多了起来,但在全国范围内,意蜂养殖数量在逐渐减少。中华蜂数量增加,不仅有效补充了意蜂数量减少带来的蜂蜜产量缺口,也可以更好契合大家对高品质蜂蜜日益增长的需求。

未来3~5年内,虽然云南的中华蜂产业会出现表象上的过剩情况,但在我看来,只要产品品质过硬,云南蜂蜜就不会供大于求。当然,畅通销售渠道也是避免蜂蜜出现供大于求情况的重要一环。

记者:国内市场对云南蜂蜜的认可度如何?云南蜂蜜如何打开省外市场?

丁畅:云南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国内市场相信云南能生产出优质高端的蜂蜜产品。然而,实际情况是云南虽然有上千家蜂蜜产品厂,但大多是小散弱的作坊式生产加工车间,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很少,云南蜂蜜目前还难以在全国市场上占有较强的话语权。

目前,国内消费者挑选高端蜂蜜,还是比较信赖国外的品牌。例如,产自新西兰的蜂蜜近年来深受国内消费者喜爱。新西兰的自然生态条件不一定比云南好,但他们的蜂蜜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认可,与当地政府将牛奶、蜂蜜等产品打包,整合营销策划成推向世界的“健康大礼包”有很大关系。

目前,云南正在打造“绿色食品牌”,我认为对于蜂蜜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借助政府部门的推动,形成在全国范围内颇具影响力的区域品牌,也将成为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本刊记者 王学勇/文图

责任编辑:谭宗慧

相关热词搜索:甜蜜事业生水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