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印记  >  正文

金鸡武装起义:打响保山解放第一枪

2021-08-31 17:10:28  来源:《金色时光》2021年第8期

金鸡四一五武装起义纪念碑

每年的4月15日,在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的“金鸡四一五武装起义纪念碑”前都会举行相关活动,纪念1949年4月15日发生在这里的开启保山民主革命新篇章的大事。这一天,金鸡籍共产党员孟循时带领当地群众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保山第一支党领导的人民武装、第一个人民政权,打响保山解放的第一枪。

文化古村 红色摇篮

金鸡村坐落在保山坝子东北角的凤溪山下,是保山坝子设置最早、规模最大的文化古村。早在原始社会末期,这里就是保山坝子重要的人类聚居地,也是南方丝绸之路保山地区的重要枢纽。往来商贸的交融,多元文化的熏陶,让当地人乐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20世纪三四十年代,便有不少金鸡人外出求学、经商,孟循时就是其中之一。

1936年,14岁的孟循时从金鸡考入昆明云瑞中学。求学期间,他目睹了昆明城被日军飞机频繁轰炸的惨痛场景。中学时代,孟循时开始不断追寻救国救民的真理,他阅读艾思奇、邹韬奋的著作,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洗礼,开展抗日救国活动。1946年,当孟循时从西南联大国文系毕业留昆任教时,已是有着6年党龄和多年斗争经验的“老同志”了。

1947年年底,中共云南省工委派孟循时回保山开展革命工作。通过家乡的各种社会关系,孟循时进入私立性质的保山远征中学任校长。事实上,早在孟循时返回保山前,远征中学就有多名共产党员,他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积极为学生和民众灌输民主进步思想。入职后,孟循时以校长身份为掩护,在当地成立学生自治会、金鸡青年联谊会等进步组织,秘密组织学习、宣传革命理论、开展群众斗争。

1948年,根据当时全省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云南省工委增派多名同志来到保山,以教师的合法身份进入远征中学、金鸡小学任教并从事革命工作,增强保山的革命力量。同时,孟循时也安排进步人士打入国民党县乡自卫队和驻防军队内部,努力对其进行分化瓦解,为日后的武装起义打下良好基础。尤其是打入金鸡自卫中队并掌管后勤军械的高再升,在金鸡“4•15”武装起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动起义 建立政权

1949年初,随着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好转,以及保山武装斗争条件逐步成熟,中共云南省工委同意了孟循时在保山组织武装暴动的计划,并再次增派多名党员来到保山。同年4月,滇西地区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共革盟”暴乱,保山各派反动势力乘势而起,相互倾轧,造成地方的极大混乱。

4月11日,原保山县长杨恒刚组织暴乱,追杀政敌杨玉书等人。当晚,得知消息的杨玉书连夜逃回金鸡,谎称城内驻军要来金鸡血洗村寨,擅自将金鸡自卫中队带出金鸡,以图自保。然而,令杨玉书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支部队中潜伏已久的高再升,已为这个良机等候多时。

4月13日晚,高再升暗中向部队中2名有进步倾向的指挥官揭露了杨玉书的谎言。二人听闻后,暗中将自己的人马撤回金鸡驻地。半小时后,高再升才将部队有人离去的消息告知杨玉书。杨玉书大惊失色,慌乱逃命,并吩咐高再升把弹药带回家藏好。高再升在回忆录中写道,他当时将计就计,对杨玉书说:“弹药拿回去如果被什么人拿走,我负不了责。”得到杨玉书肯定的答复后,高再升将弹药运回金鸡,立即写下“枪已回,速拿去,迟则有变”的字条通知孟循时。

根据这一情报,孟循时于4月15日带领远征中学及金鸡小学的进步师生来到自卫中队驻地,通过宣讲当前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势和我党的政策,使自卫中队人员主动放下武器,部分解散回家,部分投入到革命队伍中来。党组织抓住机会,迅速接管凤仪镇(今金鸡乡)政府,任命共产党员花靖本为镇长,建立了保山第一个人民政权,并以远征中学革命师生为骨干,吸纳金鸡、孟官、西庄部分进步青年,组建保山第一支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保山人民自卫军第四大队,揭开了保山武装斗争的新篇章。

红色文化 生生不息

金鸡“4•15”武装起义成功后不久,由于形势变化,保山地方党组织为了有效保存这支新建立的革命武装,决定以剿匪为名北上转移云龙。1949年6月27日,起义部队冲破层层封锁和阻击,抵达滇西北革命根据地剑川县金华镇,实现了北上转移保存革命实力的目标。

为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宣传金鸡“4•15”武装起义的光辉历史,自2008年以来,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党委整合各方资源,建起“金鸡四一五武装起义纪念碑”,配套300平方米的纪念活动广场及300平方米的陈列用房,以实物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示金鸡“4•15”武装起义从准备、发动、转移发展到胜利的四个阶段。

“1999年,保山市委史志委曾出版《保山金鸡革命老区文集》。2019年,隆阳区委史志办对该书进行了修订和重印,以让更多人铭记这段历史。”金鸡乡政协副主席杨再兴曾在乡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工作多年,也是当地研究金鸡“4•15”武装起义的专家之一。据其介绍,金鸡参加武装起义并跟随部队北上转移的志士共有45名,李光兴就是其中之一。

参加起义时,李光兴刚满18岁,是一名在老师的感召下参加革命的进步学生。如今,90岁的李光兴依然会经常来到纪念碑前,缅怀战友和同志,也把自己的故事讲给更多的年轻人听。

本刊记者 丁 么/文 邹 鹏/图


责任编辑:李敏

上一篇:红旗直指金沙江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