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时评  >  正文

铸强“红色引擎” 赋能乡村振兴

2022-03-15 10:07:02  来源:云岭先锋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目前,农村工作的重点已经转移到乡村振兴这个大舞台上,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任重道远。笔者认为,要抓好党建,以产业为先、民心为本、人才为要、文化为魂、宜居为基,才能进一步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产业为先,抓党建促产业增收,农业有“甜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要实现富村兴业,就要立足本地特色,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形成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推动规模农业、集约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真正做强传统农业,做精特色产品。要推进农旅互促,支持发展一批富有特色的农家乐,积极发展村特色产业示范园和户办产业小庭园,培育产业、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打通寻常百姓“致富路”。要借力融媒体,成立电商协会,培育一批电商能人,利用“抖音”“微信”等多媒体手段和互联网平台,开设特色专栏,开展“村播带货”等活动,拓宽农产品销路,让特色农产品走出乡村。

民心为本,抓党建促治理增效,农民有“劲头”。乡村振兴是为农民而兴,要实现治理有效,就要强化需求导向,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沉下身”,了解百姓的“急难愁盼”,以需求为导向办好民生实事,真正做到听民声、顺民意、解民忧。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经营主体、乡贤能人等多元主体的不同作用,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乡村共治格局。要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等一系列便民化改革工作,织密服务网、扩大服务圈,以全方位、多层次、无死角的服务格局,真正实现“进一扇门,办多件事”,打通基层公共服务“最后一百米”,做到服务群众“零距离”。

人才为要,抓党建促队伍增力,农民有“奔头”。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人才振兴,就要选好“领头雁”,注重“双培养”,把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培养成党员,通过“老把式”带“新把式”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要“情感”和“物质”双管齐下,打好“感情牌”和“事业牌”,制定“返乡人才”计划,实施“回家工程”,通过就业奖励、创业补贴和贷款贴息等手段优化人才服务,发展“归雁经济”,发挥“乡贤+”效应,走出一条以乡贤返乡创业为突破口的农村产业发展之路。要留住一批“带头人”,完善人才投入和保障机制,对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提供好干事创业的平台,解决好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激励人才勇敢地闯、大胆地创、扎实地干。

文化为魂,抓党建促文化增韵,农户有“乐头”。乡村振兴不仅要使百姓的“口袋”鼓起来,更要让“精神”富起来。要实现文化振兴,就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设集休闲、娱乐、健身、文艺演出为一体的村级文体活动中心。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价值,加强特色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运用新媒体手段激活村史馆、乡贤馆、乡村记忆馆等内生性文化资源,为乡风文明建设筑牢阵地。要倡树文明新风,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国家政策,让党的大政方针渗入到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提振农民精气神。要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内容为主,大力开展“文明家庭”“最美乡贤”等评比活动,传承弘扬乡村文化,培育良好的乡民、民风、家风,以乡村文化振兴重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宜居为基,抓党建促生态增色,农村有“看头”。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要实现宜居宜业,就要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从村庄环境卫生、厕所革命及污水、河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等多个角度进行改善提升,打造空气清新、水源安全、道路整洁、规划合理的家园,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要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带领广大群众化身家乡生态“护绿员”,摒弃农村“等、靠、要”传统思维,增强干部群众主人翁意识,主动投身到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去。要把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探索发展“绿水青山”内生性产业,如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特色村镇等项目,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逐步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

陈玉旭(西畴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王璐

相关热词搜索:红色引擎乡村振兴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