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党建  >  正文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定位与推进路径

2022-03-25 17:30:09  来源:云岭先锋网

高校是青年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建设的关键阶段,是培养社会建设者的最后一站,高校对青年人的塑造直接影响着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后继人水平。西方的知识道德理论认为,大学课堂不能囿于知识内容传授,要通过坚持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将课程知识背后的“智慧与德性”显现出来。马克思指出,教育既要遵循生命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也要避免将教育变为纯粹的知识传授的理论或认识任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高校,其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课程教育,都应该体现知识与技术背后的意志指向和价值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思政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高校思政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培养的人的综合素质水平及国家社会的发展方向。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着我国高校培育的人才应该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者、中国梦的伟大践行者。因此,高校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宗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着眼“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的优秀人才。

围绕上述目标,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着力推进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应秉持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精神,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为历史使命,真心实意为教育事业、为国家育人育才着想;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应认识到“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真谛,除了传授知识与技能,还要让教育有灵魂,实现授业、解惑与传道、价值观引领的有机结合。

第二,提高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勤于学习,积极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文化底蕴、道德修养和政治素养。教师不仅要将本学科领域的知识掌握深透,而且还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底蕴、道德修养,同样重要的是,教师还应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水平、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钻研课程思政教育的方式与技巧,做到发现契机、灵活融入、春风化雨、潜移默化。  

第三,完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管理机制。主要包括:教师的团队合作机制。高校管理者应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倡导成立学科领域课程思政建设团队,通过团队合作机制,加强教师间的经验交流、互帮互助,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出成果、出实效;课程思政建设的激励机制。高校管理者应建立和完善相关激励机制,通过“树典型”、“选模范”等方式激励优秀课程思政建设者,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给予经费支持、政策支持。同时,要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典型和模范的经验推广。课程思政建设资源整合机制。高校管理者应提供资源整合的政策支持、渠道、平台等,鼓励各教学单位或教师积极寻找合作对象,努力进行资源整合,包括师资、经费、实践基地、经验交流、线上资源等;学生思政素质跟踪评估机制。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对教育对象——学生的思政素质的评估十分必要,只有对学生思政素质进行定期的跟踪评估,才能发现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与不足。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学生思政素质的跟踪评估机制。

闫文仙(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工会委员)

责任编辑:王璐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