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党建  >  正文

泸水:党建引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

2022-05-30 16:49:14  来源:云岭先锋网

泸水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调动社区治理内生动力,促进搬迁社区文化适应与认同,提升搬迁群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夯实组织体系,配强干部队伍,提升社区党组织政治领导力。构筑“乡镇(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的四级组织链条,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全市17个集中安置点成立社区10个,党员842名,党组织36个,其中党总支7个、党支部29个。纳入原所属村党组织管理7个安置点,实现安置点党的组织全覆盖。安置点社区班子成员94名,交叉任职25人,2个社区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1.3岁,35岁以下年轻干部62人,高中以上学历74人。每个社区设1名武装干事和1名宗教干事,均由“两委”成员兼任,党组织纪检委员全部推选为监督委员会主任。派驻驻点工作队11支,成立20支“扶贫暖心团”,同步成立社区工会、团支部、妇联、红白理事会、儿童之家、老年协会等群团组织,发动搬迁群众、社会组织参与,实现党组织领导、居民自治、社会参与的治理体系。积极从优秀搬迁群众中培养和发展党员,从党员中选任各类组织负责人强化党的领导。

强化感恩教育,抓好精神文明,提升社区党组织思想引领力。在安置点建设“村史馆”,通过悬挂新旧住房对比照片、展示迁出地生产生活设施实物等方式,引导群众增强感恩情怀、奋进之志。各安置点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载体,吸纳老党员、老干部和乡村能人、脱贫能手等组建了由256人组成的23个感恩宣讲团,广泛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宣讲,常态化开展最美家庭、文明家庭、最美清洁户、最美儿媳、最美婆婆等系列评选活动,以文明新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升文明素养。建设安置点书屋10个,引导搬迁群众提升文化素养。建成“兑兑换”公益扶贫超市72个,积极引导群众维护社区环境。组建27支社区文艺志愿队,激发群众以良好精神风貌携手共建幸福家园、共迎美好明天。“扶贫暖心团”成员328名,组织动员党员、乡村能人、群众骨干参加,动员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对长期卧病在床、年老行动不便党员,采取“结对”服务方式“上门送学”,提升“暖心团”服务教育引导发展群众能力。组织开展群众乐于便于参与的群众性文艺及体育活动,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打造“锦绣社区大讲堂”品牌,积极借助新媒体传播方式开展网络线上+线下文化活动,每周四晚7点,利用微信视频号直播热点话题,观看群众超过1万人次,点赞超过52万余次。

构建服务平台,做强集体经济,提升社区党组织群众组织力。探索实施“红色物业”,在同心社区成立红色物业党支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将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等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红色物业公司法人为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区主任为红色物业党支部书记兼经理,推动“红色物业”党组织全覆盖。“红色物业”解决了61名社区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使得搬迁群众“安居”又“乐业”,建设社区物业智慧系统,推广使用服务APP,承接6个社区及上江镇街道、周边自然村等的垃圾清运、卫生清扫、安保服务、电梯维护、绿化、水电维修业务,增加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大力发展社区集体经济,以异地置业,抱团取暖方式,和谐社区超市综合楼项目共整合中央、省级、市级财政共3889.77万元,项目整合6个乡镇(街道)、30个村(社区)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2021年收益合计70.8万元,各村(社区)将按照资金投入占比进行收益分配,最低收益为1.6万元,最多收益可达14万元,自此,泸水市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实现集体经济“清零”。建成投入使用就业车间16个,吸纳487名搬迁群众就业,切实解决了安置点弱劳动力和转移就业困难对象就近就地就业问题。通过分类、分批培训,积极与泸水天承人力资源公司、泸水聚彩人力资源公司、尼龙门人力资源公司、东莞众诚劳务派遣公司合作,抓实稳定转移就业工作。目前,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劳动力19035人,转移就业16913人,现阶段转移就业率为88.85%。

凝聚各方力量,共建共治共享,提升社区党组织社会号召力。依法组建社区居民理事会、调解委员会等自治组织,组织工青妇、司法、公安等部门开办法律讲堂,组建“1+3+N”队伍(即在安置点组建1个领导机构、3支群防群治队伍、N支法制宣传和服务指导队伍),建立群防群治组织40个,形成了党建引领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效融合格局。按照“党委领导、资源整合、共建共用”的原则,安置点根据实际情况,利用“三双”活动机制,推动各职能部门优势资源下沉安置点,扩展工作覆盖面,形成常态联合服务机制。各社区党组织不断优化管理服务方式,充分运用“线上微信群+线下工作组”的模式,做到辖区基本情况和社情动态及时掌握,居民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解决。采取“居民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的方式开展“微心愿爱心认领”志愿服务活动。在解决突出民生难题方面持续用力,持续开展“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整治,小区内车辆乱停、垃圾乱扔、社会治安等问题得到极大改善。实施雪亮工程,在重点区域安装摄像头653个,增强群众安全感。建成安置点微菜园8个,建成集中养殖小区4个,通过强化微菜园“针对性”供给,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菜篮子”问题,并推动了安置点537户老人“有事做、稳得住”。坚持安心与安置并重,安居与乐业并举,安置点社区组建调解委员会13个,建成便民服务中心11个、“综治中心”11个、扶贫车间11个、爱心食堂2个、儿童之家8个,设立就业创业服务站(点)15个,有序组织搬迁户发展服务业、农林业、种养业和转移就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泸水市委组织部供稿)


责任编辑:李敏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