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讲坛  >  正文

心脏起搏术后谨记随访

2022-06-02 09:59:55  来源:2022年第5期《金色时光》

专家简介:郭涛,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云南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科执行主任兼心律失常中心执行主任,云南省学术带头人、省委联系专家、省干部保健专家,曾获中国医师奖、云岭名医等荣誉称号。

何姗姗,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医生。

血液循环是人体实现新陈代谢进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重要系统,而心脏按生理需求的节律和频率跳动才能确保有效的血液循环。

对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和心力衰竭患者来说,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改善其心脏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自1958年第一台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以来,挽救了数百万患者生命。但“三分植入、七分随访”,完成起搏术后,要通过定期或不定期门诊随访,借助体外程控仪遥测起搏系统和遥控优化起搏器参数,确保起搏治疗高效、安全,否则易引发以下七种问题:

有安全隐患

由超大规模微功耗集成电路、高能固体电池和绝缘金属导线构成的人工心脏起搏系统还是有发生故障的风险,包括电池提前耗竭、起搏功能异常、感知功能异常、导线破损断裂、电极脱位等。少数患者还会发生囊袋感染溃破、静脉栓塞、膈肌刺激、肌电干扰、起搏相关心律失常等严重不良事件,靠患者自己很难正确识别多种起搏系统故障。坚持定期或不定期术后随访检查,能及时发现和纠治各种不良事件,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缩短起搏器使用寿命

起搏器植入初期,起搏电极周围心肌水肿、电极在心内的定位尚不稳固,为防起搏阈值升高和感知故障,通常沿用起搏器的出厂参数。通过随访程控,因人因时而异,适时优化调整感知灵敏度和起搏电压脉宽,可减少不必要起搏,节省电池电量,延长起搏器使用寿命,减少过早更换及由此引发的不良事件。

易引发PMT

PMT是起搏治疗中特有的严重并发症,是指起搏系统交叉感知、感知不足、感知过度导致不恰当起搏或竞争性起搏引发的心动过速。PMT心率极快或发生在体弱多病患者身上时,由于心室充盈期缩短、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表现为心慌、头晕、乏力、血压降低、晕厥、休克等。规律随访能及时发现隐患、调整起搏参数,避免或减轻PMT危害。

延误纠治起搏器综合征

起搏器综合征是指极少数患者植入起搏器一段时间后,出现头昏、乏力、心悸、血压偏低甚至虚脱、晕厥等不适症状,原因包括起搏频率、起搏顺序、起搏位点、按需功能、应答功能、生理功能等起搏系统的硬件配置和参数设置与患者的病情不相适应,起搏造成血流动力学紊乱,多见于单腔非频率应答起搏系统。通过术后随访,合理设定起搏系统工作模式和工作参数,绝大多数起搏器综合征可被及时发现和纠治。

难以实现生理性起搏

生理性起搏是指起搏系统在支撑患者最低心率的前提下,还能仿真正常人固有的调控机制,自动跟踪患者体力和脑力活动不断变化的需求,适时自动调整起搏系统的起搏模式、应答频率、房室起搏间期、上限频率等,确保各心腔收缩协同性和心输出量最佳。通过术后及时随访、动态评估起搏器工作状态,及时、动态程控优化起搏系统参数,才能实现窦房结优先、房室结优先、频率自适应等目标,最大限度追求生理性起搏。

难保其他获益

起搏器虽主要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但患者常伴发各种同样需要救治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速室颤等。通过术后随访,遥测回顾起搏器存储的事件报表和心腔内心电图,可明确这些心律失常的发作类型、心率快慢、持续时间等,为调整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优化参数、判断疗效等提供重要依据。

延误诊治其他疾病

接受起搏治疗的患者常已经或将要合并冠心病、心衰、高血压、中风、糖尿病、焦虑抑郁以及肺/肝/脑/肾功能障碍等临床疾病,术后随访对医生及时发现这些疾病,并启动多学科会诊、采取应对措施至关重要,可确保患者罹患的非起搏相关疾病得到及时有效诊断和救治。

综上所述,植入起搏器后定期随访的频次宜“两头紧、中间松”: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各随访一次;然后每年随访1次;起搏器进入保用期最后1年,每3个月随访一次。患者出现心悸头昏、黑朦晕厥、气短胸闷、伤口红肿疼痛、胸腹壁跳动不适或其他各种不适,必须尽快就医。医生通过定期或不定期随访,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和程控查询评估起搏系统运行状态,开展健康宣教,优化起搏参数,调整用药方案,才能确保患者体内的起搏器高效、安全、节能。

郭涛 何姗姗

责任编辑:王璐

相关热词搜索:心脏起搏术后谨记随访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