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下村:种养循环地生金

2022-06-30 17:08:25  来源:《云岭先锋》2022年第6期

近日,笔者走进云南省永平县龙街镇上村村下村小组,只见田园里立着一块“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永平县龙街镇锦鑫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牌子,缕缕菌香从周边的食用菌种植大棚飘来。2021年,该合作社销售食用菌140多吨,实现产值1000万余元。

示范带动  促农增收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为助力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龙街镇开始探索引导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2013年,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为促进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永平县龙街镇锦鑫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下村小组成立。

合作社理事长马劲柱(右)察看食用菌长势

合作社成立后,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由合作社生产菌棒销售给农户进行种植管理,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待食用菌成熟后,由合作公司统一收购,并坚持随行就市和设定最低收购价的原则,充分保障种植户的利益。

在合作社助力下,村民纷纷加入其中寻求发展,下村小组的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起来。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166户,全村食用菌种植基地面积达200亩,共建设标准香菇大棚150个1200平方米。

“2021年,下村小组共销售香菇140多吨,产值达1000万余元,产品主要销往河北、山西、四川和云南昆明、大理等市场。”合作社理事长马劲柱介绍说。

与此同时,合作社以每年每亩1200元的流转费,向70多户农户流转土地206亩作为食用菌种植基地,流转土地后的农户又被返聘回基地从事食用菌种管工作,每人每月增收近3000元,同时吸纳周边两个村组的群众到基地务工。从2016年至今,合作社累计发放务工工资420万元。

“以前,我都是去厦门务工,挣钱不多。自从村里建起食用菌种植基地后,我将家里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并进入基地务工。现在,我每天有80多元收入,还有时间照顾家里,生活比外出务工好很多。”村民马稳花高兴地说。

今年65岁的村民姚树芬表示,得益于合作社的发展,现在村里各家各户的生活水平都不断提高。仅食用菌产业一项,收入多的村民一年有三四万元,少的有一两万元。像她这样年纪的老人,在合作社食用菌基地做临时工,每年收入不低于六七千元。

“今年,我们的食用菌长势不错,前5个月已经销售125吨,全年总产量有望达到150吨。”马劲柱说。

循环发展  效益翻番

随着食用菌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为解决生产菌棒所需的原料和废菌糠处理利用问题,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云南省农科院的技术指导和州、县级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合作社先后建成菌类种植区、桑蚕种养区、水产养殖区、白鹅养殖区、蚯蚓养殖区、蔬菜种植区。

2020年,合作社在桑树下试种10亩羊肚菌,当年亩产量175公斤,产值达26万元。首次试种羊肚菌成功后,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在桑树间套种70亩羊肚菌,产值达160万余元。

与此同时,合作社利用桑树枝条生产菌棒30万棒,产值达240万余元。此外,还在桑园里养殖云南白鹅700多只、土鸡800多只、鱼4吨、蚯蚓5亩。在合作社的示范引领下,带动永平县博南镇、厂街乡和漾濞县龙潭乡、鸡街乡63户农户种植食用菌。

“我们利用桑叶养蚕、桑树枝条生产菌棒,解决了食用菌种植所需的原料问题。目前,合作社拥有年生产100万棒食用菌的能力。同时,我们利用废菌糠养蚯蚓,用于饲喂养殖区里的鸡、鱼等,再利用鸡、鹅的粪便种植蔬菜。此举既有效解决了发展各项产业所需的原料,又使废弃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一举多得。”马劲柱介绍说,目前,合作社成功探索出一条“桑园—食用菌—废菌糠养蚯蚓—蚯蚓喂鹅(鸡、鱼)—鸡、鹅粪回田种菜种桑”的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

“事实证明,桑枝食用菌立体循环,6个种养区环环相扣,将原本废弃的桑枝、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农、林、渔、菌、蔬间形成良性循环生态链,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节能生态、互补增效的目的。”永平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陈起伟说。

由于示范带动作用发挥好,2021年6月,永平县龙街镇锦鑫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被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认定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下一步,我们将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和宇诚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合作,投资500万元建设永平县高原有机香菇菌种扩繁中心,推动食用菌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力争到2025年,合作社食用菌产业产值达到2240万元,农业综合产值达到3500万元。”马劲柱说。

 (通讯员  杨福军 杨燕兵/文图)


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热词搜索:循环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