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岔河村 山乡焕新幸福来

2023-02-24 16:57:43  来源:《致富天地》2023年02期

人在村中,村在画中。10年间,位于云南省南华县城郊的岔河村旧貌换新颜,成为看得见秀丽山水、记得住浓浓乡愁的生态宜居之地,村民们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村民组建的业余舞蹈队在排练

产业发展百花齐放

“以前,全村只有摩托车,现在30多户村民都买了大型货车,组建起‘风情咪依噜’运输物流车队,家家户户几乎都有小汽车。”岔河村村民周开武道出了乡亲们满满的幸福感。

岔河村依托富集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咪依噜风情谷,在党建引领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2018年,村里成立岔河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71户323人参与经营。几年间,合作社发展起8家农家乐、2家特色民宿。在“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下,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为了让产业“百花齐放”,岔河村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如今,乡村旅游、林下资源采集、原生态种植和养殖业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岔河香菇、新村樱桃被打造成网红农产品。

“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5000余元,增长到目前的近1.6万元。”岔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起永禄说。    

 建设宜居宜业乡村

走进岔河村,一间间青瓦黄墙的民居依山而建,墙上的特色彩绘别有韵味,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岔河村通过党总支带头发动、党员示范带动、党群齐力行动,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改善村容村貌。

治理生活污水,拆除残垣断壁,实施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等见缝插绿工程,定期评选美丽庭院、卫生家庭……不仅如此,采取设岗定责、志愿服务、积分制管理等措施,村里构建起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一项项举措,成为岔河村向美而行的生动注脚。

美丽乡村,美在环境,更美在乡风。2021年,“80后”“95后”进入村“两委”班子,越来越多有想法、有干劲的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创业青年进入村干部队伍。

“如今的岔河村,已实现群众的事‘一网统揽、服务到家’,还打造了‘有事找支部、办事不出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服务品牌。”起永禄说,通过划分党员网格责任区,构建“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基层组织架构,择优选派12个党员中心户,每个中心户挂包约30户村民,真正把支部建在“网格”上。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岔河村先后荣获全国先进村镇、国家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称号。

融合发展生活更美

2001年,从卫校毕业回到岔河村工作至今,村医周荣秀见证了村里就医环境发生的可喜变化。“刚参加工作时,医药箱里只有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老三件’。如今,村卫生室配备了很多常见病诊疗设备,村民看病方便多了,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就医有保障。”周荣秀说。

村民周文凤有高血压,需长期服用降压药。她感叹道:“现在卫生室离我家很近,需要的药品那里基本都有。”15分钟就医生活服务圈基本建立,让村里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不仅如此,乡村的文娱活动也丰富起来。村史馆、镇南月琴技艺传习所、野生菌科普展示馆、百姓舞台、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一个个文化活动场所相继建成。在田间地头劳作结束后,精彩的唢呐班、舞蹈队相继开始活动,村民们的“精神食粮”越来越丰富。

“靠着这门手艺,我家的收入增加了不少。我制作的月琴销售到很多地方。”镇南月琴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李树明说,如今镇南月琴已不仅仅是普通的民族传统乐器,更是造型绝美的工艺美术品和备受青睐的旅游产品,开始走出小山村,走向大世界。

与李树明一样,村里的彝绣、彝医药等非遗传承人和乡村文化能人,正通过技艺传承,带动产业发展,带领村民增收致富,走出一条“品牌+项目+传承人+产品+旅游”的融合发展新路子。

“在文化赋能下,来村里洽谈项目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起永禄说,目前,岔河村正全力推进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以后村里不仅可以摘樱桃,还能在稻田里摸鱼,到山上采菌子。

本刊记者 杨锡畅 通讯员 杞蕾/文图

责任编辑:谭江华

相关热词搜索:岔河村山乡幸福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