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时评  >  正文

【绿美云南大家谈】“新农人”的兴农梦

2023-09-27 10:16:57  来源:云岭先锋网

每天清晨睡到自然醒,悠闲地吃个早饭,去田里看看长势正好的稻子,或是什么都不做,嗅着泥土被新翻出的味道,喝杯普洱茶……这是否是您幻想过的乡村生活呢?今年年初,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风靡一时,为观众展现了一批年轻人扎根基层、建设美丽乡村的新图卷,塑造了别样的田野梦。回到现实,在全国各地的乡间田野里涌现出了许多像剧中一样怀揣兴农梦想的青年人,他们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爱学习,从农村走出又回到农村,在脚下的沃土里播种着诗和远方,我们称之为“新农人”。

多年前,在弥勒市西二镇大麦地村,我认识了一位地道的农民陈水燕,作为省级劳动模范,她用30多年的时间和汗水,将一片700多亩的石漠化荒山变成了集林果、养殖为一体的“聚宝盆”,成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者。如今,陈水燕辛勤耕耘了近半辈子的大山有了继承人,那就是她的女儿——刘宝婷。

2015年,毕业后的刘宝婷离开繁华都市,走进质朴乡村,她运用所学的农村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协助父母,在自家农场开始了工作。起初村民乃至父母都不理解她的选择,“一个小姑娘还是个高材生,来种地干啥?”然而,土地之于刘宝婷的意义,远比想象得大。

2016年脱贫攻坚刚开始,刘宝婷便和父母商量起了对贫困户的帮扶计划,他们把西二镇一大批贫困户吸纳到了自家农场工作,以入股分红的方式,三年间共为66户贫困户分红20多万,并创办养殖协会,免费发放鸡苗8000羽,为村民开展养殖种植新技术培训,发放种农业技术宣传手册10000多份、畜牧疫情防治宣传单20000多份,带领大伙儿建立线上销售渠道,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那天下午,坐在山坡上,看着大麦地村的栋栋新房,刘宝婷神采奕奕地给我讲着这些年她的故事。

她告诉我,毕业时也曾向往过都市生活,但家乡始终是她心中的牵挂,回来后,当双脚踏上了家乡的土地,她真正感到了踏实。当农民是需要大智慧的,这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刘宝婷也想过放弃,但是看到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是父母毕生的心血,她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土地上摸索,在不断试错中收获成长。现在的刘宝婷已经从一个对农活儿一窍不通的大学生慢慢成长为能够管理好一个农场的接班人了,走在村里,总有人问她“宝婷,今年葡萄该不该打枝了?”“宝婷,我家的鸡产蛋率下降了,怎么办?”这时候的刘宝婷显得热心而又自信。

让土地产生更多价值,除了刘宝婷,今年我还关注到了30余位像她一样的“新农人”,他们以“叙事主体”的方式,重塑了大众对农民的刻板形象,在研究中我发现“新农人”有三个形象特征:勤劳致富、个性多元以及与时俱进。他们是乡土人才的代表。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期和产业结构调整期,人才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此,各县市纷纷开启“抢人大战”,不计成本地引入高端人才,给县市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此背景下,需要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入局。因为“新农人”作为现代农业的“弄潮儿”,他们能以领路人形象激发乡村振兴动力,以特色化形象激活乡村振兴棋局,以贡献者形象提升乡村振兴信心,能催化促进政府、大农企业和普通农民的觉醒并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为此,在乡村振兴的一线需要培育更多像刘宝婷这样的助农“生力军”。首先,要加强和完善对“新农人”的综合教育,壮大“新农人”人才队伍;其次,要充分营造宽松开放的创业环境,建立健全相关“新农人”发展体制机制;再次,要宣传好“新农人”价值意蕴,引导高校青年树立正确择业观,开辟新的就业路径;最后,要弥合乡村数字技术鸿沟和打造新农人IP产业链,汇聚科技力量,助力“新农人”。

读书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要帮助家乡摆脱贫困。作为一名“新农人”,刘宝婷在脚下的红土地上找到了存在且向前奋斗着的意义。那天临别前她告诉我,未来打算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把农场转型升级,她说,曾经父母为这座大山披上了绿装,现在她要为大山换上新装。

回来的路上,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新农人”们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路,他们用奋斗的姿态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曾勉励广大青年要“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这是属于新时代的号召,在强国复兴的征程上,我们应该关注“新农人”,护航“兴农梦”,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帆(弥勒市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热词搜索:云南大家农人兴农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