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时评  >  正文

【有感而发】调查研究应“入深山采药”

2023-11-01 16:44:36  来源:云岭先锋网

《之江新语》一书中曾有三篇短评专门谈到调查研究:《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和《调查研究要点面结合》。特别是《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一文中提到的“深、实、细、准、效”,可以说构成了调查研究的五个维度,为青年干部了解情况,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

“深”作为“五字诀”的第一字,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要求的:“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他也是这样实践的:1988年,习近平同志一到福建宁德工作,就沉下身子到基层一线调研,亲自下基层接访,深入偏远地区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问题,他提倡“四下基层”,深入群众之中,之后在浙江任省委书记,他调研了全省90个县市区。我们青年干部更应沉下心来,扑下身子,主动去到田间地头、基层一线调研,用脚下的泥印子写出调查研究的真实情况,做到“入深山采药,临深渊捉鱼”。

入深山采药,要带着实干来。古语有云,“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干字很简单,“两横一竖”,写起容易做起难,调查研究也是一样,要用真抓实干的作风同群众坐一条凳子谈心,才能听到真话,掌握症结。然而,部分干部却热衷于游山玩水式的“折腾式调研”、作秀式的“表演式调研”、走过场式的“浮萍式调研”,凡此种种,不但让调研搭起了戏台,让制定出的政策和措施“水土不服”,更让群众屡屡反感。因此开展调查研究时,要带着实干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不做表面文章,不耍花拳绣腿,面对困难挑战不畏惧、不绕道,要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环境中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定力、保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劲头,以“绳锯木断”的精神爬坡过坎、滚石上山;在复杂环境中攻坚克难,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在重大挑战前实干当头,以坚如磐石的韧劲让调查研究充满强大的动力。

入深山采药,要拿着实情去。春秋时期的孙阳,擅长相马,世人称之为“伯乐”,伯乐写了一本《相马经》,传授相马的经验,伯乐的儿子熟读《相马经》,却只会按图索骥,死记硬背,最后把一只癞蛤蟆当千里马带回家。视之今日,让调查研究陷入按图索骥的“怪圈”同样要不得,如果先入为主“定调子”,“挑肥拣瘦”选对象,“嫌贫爱富”看风景,就会导致盲目乐观,过程失之毫厘,决策谬以千里。以往个别地方为了应付上级调研,大搞“盆景工程”,使基层劳民伤财、苦不堪言,本是为发现问题而来,结果又带出为基层“增负”的新问题。因此调研要坚持“四不两直”,越直接越有效,越低调越客观,同时要提前做好功课,明确调研目的、规划调研路线、选优调研方式,避免有些地方用准备好的“盆景”代替问题丛生的实际情况。只有直切问题的要害、直指调研的根本、掌握调研的实情,方能让党心民心同频“共振”,汇聚起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磅礴伟力。

入深山采药,要携着实策返。“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调查研究是否有成绩,不是看拍了多少照片、写了多少报告,而是看最终是否解决群众难题、赢得群众满意。不能“雨过地皮干”,更不能“光打雷不下雨”,须始终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总体上把握精神主线,细节上契合基层实际,深入分析思考,提出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金点子”。梳理调研实策前。广大党员干部要将落脚点放在“问效于民”上,梳理问题、建立清单、规划时限,写好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坚决避免“回去再看看”“有事再找我”;梳理调研实策中。对需长期攻坚的“疑难杂症”,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清单式、项目化推进,以绣花功夫般的耐心、细心、巧心,将问题逐一剖析、逐一解决,着力形成一批民心所向、群众所盼、发展所需的政策措施;梳理调研实策后。要建立“回头看”机制,加强对问题解决情况的督查督办和跟踪问效,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避免“好了伤疤忘了疼”。

做好调查研究如同深山采药,深渊捉鱼,只有把问题“吃干摘净”、把对策“深研细究”,才能用药治病、以鱼果腹。最终从解决“一件事”推广到解决“一类事”,从惠及“一个人”推广到惠及“一群人”,真正从实从深做好“惠民工程”。

王曦影(镇沅县九甲镇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李敏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