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先锋  >  正文

薄立恒:助力云南种业高质量发展

2023-12-19 15:16:54  来源:《致富天地》2023年11期

作为一家致力于玉米良种选育、推广和生产经营的企业,云南北玉种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北玉”)自2013年扎根云南以来,本着“开创民族种子工业先导品牌”的使命,在公司总经理薄立恒的带领下,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已拥有500亩玉米种子研发基地,制种基地超过1万亩,每年制种量达600多万公斤,覆盖30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年销售额超亿元。公司先后获得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等称号。

薄立恒察看玉米品种“北玉1521”长势

“北种南种”入云南

得益于父辈在玉米种子研发上的深厚积淀,加上适逢种子法出台,从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的薄立恒,于2000年成立了沈阳北玉种子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我国第一批民营玉米育种企业。

不过,公司刚起步时就遇到不少问题,除了资金压力,还有市场接受度低等挑战都在考验着薄立恒。“我们有工资,不需要赚你们的推广费。”当薄立恒到各科研院所调研并推广公司的玉米品种时,很多单位根本不接受。公司向农户推广、销售化肥等农资时,同样举步维艰。

“父母一辈子做种子研究太辛苦了,我想接过他们的接力棒,寻求更多可能性。”谈起创业初衷,薄立恒感慨地说。靠着父辈的支持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薄立恒不懈坚持,除了常规业务推广,他还把品种研发作为公司发展的重心。为强化研发能力,他专门聘请了一位从农科院退休的老专家,带着公司科研人员做玉米新品种的研发和选育,并建立自己的研发体系。

“对于种子企业来说,创新研发是核心竞争力所在,公司的快速发展就始于‘北玉1号’和‘北玉2号’的研发成功。”薄立恒说。虽然公司一开始就组建了研发团队,但直到2004年,沈阳北玉公司才研发出能上市推广的“北玉1号”和“北玉2号”两个新品种。2004年,薄立恒将这两个新品种报辽宁省审定,“北玉1号”于当年顺利通过审定;“北玉2号”经专家评审和田间评鉴后,被认为更适合云南的气候,从而被推荐到云南,并于2005年通过云南省审定。

“通过审定意味着种子推广有了通行证,可在相应地区进行推广种植。”宜良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云和说。在云南省农业厅(现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的组织下,“北玉2号”在云南广泛推广,薄立恒的制种业务开始进入云南。为解决制种、物流、分装等问题,2007年,公司在云南建立种子加工厂。

因地制宜研发新品种

“公司研发的种子能够成功进入云南并非巧合,当时我们研发的两个品种,其实是针对整个玉米种植带并以秦岭为界做的针对性研发和筛选。”薄立恒说。刚开始,北方很多玉米种子资源在南方的气候条件下都能很好地适应,但随着气候变化和资源退化,北方研发的品种逐渐难以适应云南的气候,尤其在2010年后表现得更为明显。

为此,薄立恒开始根据云南的气候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新品种研发,并于2013年成立云南北玉。随着研发不断深入,该公司联合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20多家科研院校,于2014年成立云南北玉生物技术研究院。研究院成立后,充分利用北方资源的丰产性和抗逆性,以及南方资源的耐瘠性和适应性开展研究,在历经8000多个组合的筛选后,于2015年选育出各方面性能都比较优秀、适合西南地区种植的品种“北玉1521”。

经过3年试验试种后,2018年,“北玉1521”通过贵州省审定,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目前,这个品种已成为公司的主打产品,市场供不应求,我们都是采取订单式生产。”薄立恒说。“北玉1521”通过国家审定后,已在西南地区多省份推广,连续5年荣登西南地区大单品行业榜首。

“‘1521’的意思是2015年从第21号试验地块筛选出来的产品。”薄立恒解释道,像这样的试验地块,云南北玉每年至少有7000多个。从东北起步到落地云南,云南北玉始终把种子研发放在核心位置,每年都会拿出销售额10%~15%的资金投入研发。至今,该公司已研发出“北玉10号”“北玉16号”“北玉17号”“北玉20号”等多个新品种。

建立自有种质资源库

“科研是种业的‘芯片’,是种业的灵魂。”薄立恒说。为强化种质资源研究,云南北玉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种子研发基地,并在宜良、石林等地流转500多亩土地,建立种子试验基地。目前,已形成以宜良为中心,遍布云南,辐射贵州、四川、重庆、湖南等地的种子试验示范网络。

“我们建立种子研发基地,是为了梳理南方的种质资源,因为云南是全国杂交玉米制种面积排名第三的省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薄立恒说,虽然云南北玉在种子研发领域取得不少成绩,但与国外相比,种质资源限制仍十分明显。“目前来看,国内的玉米种质资源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落后20年。”薄立恒表示,就拿性状较好的“北玉1521”来说,国外性状较好的品种包叶只有3层,而“北玉1521”有6层包叶,且在籽粒脱水性能等方面与国外差距不小。

为破解这些问题,云南北玉始终致力于自有野生品种驯化,建立属于自己的种质资源库,并于2013年建成自有种质群。“种子创新如果仅拿别人的东西来研究,那永远只会被‘卡脖子’,突破不了。”在薄立恒看来,只有建立玉米种质资源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差距的问题。

“虽然‘北玉1521’含有野生资源驯化的成果,但还没有利用到最优,需进一步研究和优化。”薄立恒解释说,一个新品种研发出来后,需要七八年才能稳定,而稳定并不代表优秀,还需要更长时间进行优选,最终把品种性能稳定下来,让品种适应能力更强。

今年7月,云南省种子协会成立,薄立恒被推选为会长。在薄立恒的领导下,协会正加紧建立植物新品种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新平台和种子流通安全管理平台,助力云南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刊记者 谭宗慧 通讯员 钟咏莹 曾奕澎/文图

责任编辑:谭江华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