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4日,文化部、工信部、财政部共同印发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该计划明确,传统工艺是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带着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瑰宝,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值得我们深思。

本网推出专题《守望非遗》,与您共同关注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具有涉及面广、品类繁多、易消亡等特点,保护难度大。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出台,让非遗保护有了法律保障。

2003年,国家在云南试点非遗保护。“我们对项目把控严,与周边省份相比,我们的数量不占优势,但项目的品质和优势还是很有特色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尹家玉说。  

保护什么

鹤庆县新华村的银器制造工艺在白族群众的坚持与发展下,形成了以传统民族特色手工艺为主的银器产业,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俗文化村”。当代白族艺人通过大力创新,不断设计开发具有各自特色的款式和品牌,形成了“一家一坊”“一户一品”的发展格局,目前已拥有白、藏、苗、傣、景颇等十多个民族风格、近百类上千种的银制工艺品。

新华村的银器产业是我省非遗保护的一项成果。尹家玉说,云南因为民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类似新华银器这样的民族工艺只是云南非遗十大门类中的一种。除此之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民俗等也都被列入了非遗保护范畴。这些保护对象,既有体现云南各少数民族文化独特性的项目,也有体现汉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项目,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据介绍,截至2017年2月,云南省共有各级政府批准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8590项。其中,国家级名录105项,省级名录285项。并有“傣族剪纸”“藏族史诗《格萨尔》”两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第四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195项(新增160项、扩展35项)正在向社会公示。

怎么保护

2015年英国当地时间10月21日,受环球音乐制作公司邀请,云南南涧跳菜艺术团4名演员为中国音乐人萨顶顶助阵,在中英创意产业展上献艺。这是南涧跳菜在欧洲的首次亮相。

南涧乡土艺术家们将流传于民间的“宴席跳菜”改编成舞蹈节目搬上艺术舞台,借助各种文艺汇演的舞台,一步步“舞”向世界。2008年,南涧跳菜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尹家玉说,云南省拥有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资源,它反映了特定民族的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及文化特征,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问题是,怎样才能发现和保护好类似南涧跳菜这样的资源?尹家玉介绍,云南的非遗保护还是立法先行,依法管理。

2000年,云南省人大颁布《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其中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有计划地组织集中展示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展演及其他活动”。2013年6月,云南重新制定、颁布实施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同时,部分州(市)、县(区)也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条例和规定,如《云南省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等。截至2016年8月31日,云南省共制定了20部相关地方性法规,立法数量居全国之首。

另外,从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云南省将“民族语言文字”纳入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为便于整体性保护,省文化厅联合省民宗委将传统文化流传较为普遍和突出的地区命名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集中、民居建筑特色鲜明并具有一定规模、传统文化形式和内涵保存完整、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特定区域,划为“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部从2007年起开始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前路漫漫

坡芽歌书合唱团

2006年2月,坡芽歌书的发现,使地处大山深处的文山州富宁县剥隘镇坡芽村扬名国内外。

2014年初冬,首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在北京举办,坡芽歌书合唱团应邀在国家大剧院等进行专场演出,深情演唱了由81个符号串起来的爱情故事。这一次公演,让“坡芽歌书合唱团”瞬间成为天籁之音的代名词。

但是,坡芽歌书合唱团的演出怎样才能常态化?这个问题至今尚未解决。坡芽歌书合唱团主创人之一的云南著名音乐人刘晓耕说:“艺术最本体的特点就是成为常态化,但这需要多方面的条件。”

尹家玉说,非遗传承类别中最难的就是民间文学类,比如流传于彝族支系撒尼人之中的叙事长诗《阿诗玛》,要有吟诵的艺人才能传承下去。可一部《阿诗玛》需要几天几夜才能吟诵完,这种情况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相符,这就注定了这类艺人会越来越少。

“有些民俗比较封闭,带着让人敬畏的东西,民俗类专家很忌讳把习俗用来开发。比如石屏县花腰彝的祭竜是一个盛大的民族礼仪,但它的完整呈现12年才1次。花腰彝认为12年是一个轮回。这样的习俗自然是不易开发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苏保华说,现在很多人每年都跑去凑热闹,不听取专家的意见,就想着把根刨出来发展,日子久了,根就会变形。

苏保华建议,政府不应过多介入民俗类的传承,老百姓内心的敬畏不丢,就会遵照原有的习俗传承下去。

一项非遗的传承自然是离不开传承人的。“唯有大家逐渐认识到非遗的价值,传承人的生活才会随之改善。南华县的镇南月琴,因其纯手工价值逐渐得到认可,传承人李树明制作的月琴从最初的几百块一把上升到了上万元。”尹家玉说,非遗必须充分地融入生活,不能为保护而保护,这样的传承才会越走越好。

记者 谭江华 来源:《金色时光》2017年第4期


在快乐体验中传承传统

通过了解扎染传承历史,亲手制作扎染制品,很多游客对白族扎染从一无所知到分外喜爱。近几年,在注重游客参与体验后,这项传统技艺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详细>>

一个非遗文化保护区的探索

建设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保护区,将保护区的文化生态、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等非遗元素保护下来,这是富有云南特色的非遗保护方式。而已被列入保护区的糯黑村,正在探索一条非遗保护之路。

详细>>

编辑:王璐 赵伶洁  美编:钟瑾  技术:李文玉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主办 云岭先锋杂志社 承办
滇ICP备15004927号 云新网前审字2013-05号
未经云岭先锋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举报电话:(0871)63991801、6399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