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印记  >  正文

吴有训:中国物理学研究“开山祖师”

2021-11-23 15:34:54  来源:2021年第11期《金色时光》

吴有训(1897—1977),字正之,江西高安人,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抗战时期,一直担任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院长。

20世纪20年代,吴有训在X射线散射研究中以系统、精湛的实验和精辟的理论分析,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作出重要贡献。后开创X射线散射光谱等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创造性地发展了多原子气体散射X射线的普遍理论,并为国家培养出杨振宁、李政道、钱三强等物理学人才。

抗战时期,吴有训一家在昆明惠家大院

家国危难 团结典范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清华大学身处险境。理学院院长吴有训受命于危难之中,接受学校委托留守清华园,妥善安排在校师生,并设法转移重要文件和仪器设备,使其免落敌手。不久后,长沙临时大学正式组建。吴有训率先赶赴长沙,为该校勤勉工作。

临大开学前,不少同学已纷纷弃学从戎,奔赴抗日前线。当时,物理系学生梅镇岳因为家乡沦陷,终日处于惶恐之中,只好向吴有训求助。吴有训特别嘱咐梅镇岳安心随校西迁,继续上学,待完成学业后再为国效劳,并引导他踏上物理科学的征途。

1938年1月至1945年8月,吴有训受命担任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他在工作上极为负责,以敏捷的思维、从容的举止、果断的处事态度,赢得理学院同仁的赞誉。当时,“联大教师来自三校,吴先生无门户之见,心胸宽广,作风民主,尊重人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教授之间相互尊重,团结融洽。影响所及,年轻助教之间也能相互友好”(胡玉和《怀念吴有训老师》)。

物理学家钱临照回忆说:“在昆明时期,吴家住在远郊大普吉,和西南联大教师任之恭、范绪筠、余瑞璜、叶楷等合住一个大院,或有的是近邻。我曾多次从北郊黑龙潭跋涉数十里之遥去看望他们,并在那里宿夜,剪烛夜谈,引为乐事。”

不图虚名 师者楷模

余瑞璜回忆说:“在昆明时,印度的拉曼发现X光通过一块食盐单晶体薄片后,不仅出现劳埃斑点,而且出现一系列弥散衍射。吴先生要我重复这个实验,并在当时西南联大每双周举行的物理学会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因为这个题目是吴先生提出来的,所以报告时我把吴先生的名字放在了前面,但是吴先生坚决不同意,非把他的名字去掉不可。他这种尊重别人劳动、不图虚名的作风,也成为我以后和年轻一辈合作发表文章的楷模。”

在教学方面,吴有训反对“教者只是糊涂地教,学者只是糊涂地听,均在似懂非懂的微妙境地”,他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将学术问题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他上课从不带讲稿,顺口讲来,但条理特别清晰,得到联大学子交口称赞。

物理学家王天眷、陈芳允回忆道:“在一个初夏的下午,窗外还挂着西斜的太阳,原昆明农校的一楼东北角一个教室里,我们20多人正在听吴老师的一堂近代物理课。将近四年的训练,已经引起我们多数人对物理学发展的无限兴趣。只见吴老师一边在黑板上重重地刻划,一边引人入胜地大着嗓门讲:‘没有人真正看到过电子,它究竟是方的、圆的还是多角的?不知道。X射线是波长较短的光波,光波是电磁波,是电磁场的波。而量子论则说它具有粒子和波的二重性,是光子。当然,这可以用光电子的产生是由光射入物质表面击出电子来证明,但这只是一种间接的证明。’” 

联大校友郭沂曾回忆说:“在联大期间,我们班四年级的近代物理课,是吴先生讲授的。吴先生是研究近代物理的,他讲这课驾轻就熟,很能融会贯通。课程中的X射线部分有些内容就是吴先生亲自参加研究取得的结果,所以讲起课来非常熟练,有时简直像讲故事,非常风趣,引人入胜。”

艰难困苦 清廉自守

抗战期间,为了躲避敌机轰炸,吴有训也和大部分教授一样,租住在离昆明十几里外的农家住房。那时,吴有训从乡下住处步行到城里的学校,通常要一个多小时。每天,天刚亮他就启程,到校后立即投入授课、研究和院务,傍晚又走回乡居,一天来回20余里,劳累不堪。

比起往返劳顿,压得人透不过气来的是物价高涨。尽管吴有训曾兼任20多个职务,却不多拿一分钱薪水。微薄的工资不够养家糊口,通常20天不到,一家6口一个月的粮食就吃光了,不得不靠积蓄度日。积蓄用完,只好卖衣物。家里像样的衣物都陆续送进了当铺,一贫如洗。吴夫人在繁重的家务劳动外,还为人做刺绣贴补家用。儿子吴惕生则在母亲的带领下,上后山挖野菜充饥。

在这样的境况下,常有熟人来送米或其他物品,均被吴有训一一谢绝。他说:“收礼后,如果人家有子弟来报考,能够不给照顾吗?”他宁可终年穿着洗得褪色、打有补丁的蓝布长衫,过着异常艰难的生活,也不愿失去应有的节操。

联大时期,一场大病使吴有训落下了病根。后来,他又因患斑疹伤寒险些丢了性命,使他黑发变白发,右手颤抖,从此握笔不稳,字也写得不规整了。尽管如此,吴有训在工作和学术研究上毫不懈怠,始终精神焕发,每天忙碌到深夜。应国家冶金工业等方面的迫切需要,他在昆明大普吉简陋的土坯房里,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金属物理研究所并兼任所长,为我国金属物理学科培养了一大批骨干人才。

龙美光(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

责任编辑:王璐

34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