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讲坛  >  正文

带您了解结肠息肉

2021-11-23 16:30:24  来源:2021年第10期《金色时光》

专家简介:唐晓丹,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全国超声内镜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内镜清洗消毒学组委员、云南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擅长消化疑难危重症诊疗、消化内镜诊治、消化动力研究、消化道肿瘤诊治。

在我所在的消化内镜中心,被查出结肠息肉的概率达47%。发现有息肉后,大家问得最多的就是息肉需不需要管?息肉离癌有多远?下面就一一给大家解答。

扁平的息肉更易恶变

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过度生长产生的新生物,可以把结肠息肉理解为结肠黏膜上长出来的一些肉疙瘩。

结肠息肉存在年龄及性别差异,男性结肠息肉及结肠癌检出率高于女性,其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0岁以上人群结肠息肉检出率明显升高。

结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

1.非肿瘤性息肉

常见的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等。相关研究表明,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有癌变可能,故对此类型的结肠息肉应加以重视,建议定期(1年)进行肠镜检查和随访。

2.肿瘤性息肉

包括腺瘤性息肉、不典型增生性息肉、癌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侧向发育型息肉容易发生恶变,这种息肉呈扁平状,依附在肠壁上,不容易检查出来,手术切除也存在一定难度。有研究报道,50%~70%的结肠癌来源于腺瘤,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为2.9%~9.4%,整个癌变过程约需10年。

目前,结肠息肉—腺瘤—腺癌的演变学说已被公认。因此,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结肠癌的典型癌前病变。结肠息肉的大小也与癌变有一定的相关性,即结肠息肉的直径越大,其癌变的可能性也越大,一般认为直径大于2厘米的结肠息肉的癌变率达10%。结肠息肉多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位于直肠、乙状结肠的息肉以炎性多见,而位于降结肠、结肠脾曲、横结肠、结肠肝曲、升结肠的息肉以腺瘤多见。引起结肠息肉的原因多种多样,与生活习惯、家族遗传等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基因异常以及肠道炎性疾病等因素影响。

警惕这3个危险信号

很多时候,肠道上长了小息肉,人们没有任何不适感,身体也不会表现出异常症状。但如果息肉较大,这时身体就会显现出以下症状:

1.大便次数增多。较大息肉可能会对肠道产生刺激,进而造成肠道功能受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情况。

2.排便困难。息肉太大堵塞肠腔,可能出现排便困难甚至引起肠梗阻。

3.便血。很多人出现便血首先会认为是痔疮引起的。事实上,肠道长了大息肉后,当息肉的血供不好时,表面可能出现糜烂,患者在排便时就可能出现大便带血情况。

这几类人群要特别注意

1.男性。一方面与男性承受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更大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男性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2.40岁以上人群。

3.家族史。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消化道肿瘤,如胃癌、肠癌,结肠息肉的发生率会更高。

4.高风险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进行过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这一类病人肠道内环境较差,也更容易存在结肠息肉。

5.有“报警”症状的患者,如上文提到的大便次数增多、便血、排便困难等。

远离结肠息肉做好这些

结肠癌大多由息肉恶变而来,肠镜检查是发现结肠息肉最直接且较为精准的方式。有报道称,结肠镜的普查并摘除息肉可使结肠癌的病死率下降90%以上。如果能及时发现,尽早切除,能避免恶化,对身体造成的损伤也较小。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已成为治疗结肠息肉的首选方法,临床应用已较为广泛,且取得了良好效果。

对于肥胖者、患有高脂血症的人群,要注意减重,且在饮食方面要避免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含粗纤维的食物,以促进肠道排便,保持大便通畅。

此外,还要注意调整肠道内环境,可适量喝酸奶,有助于维护肠道健康。

责任编辑:王璐

34
相关热词搜索: 了解结肠息肉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