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动态  >  正文

昭通市决胜脱贫攻坚一周年回眸

2021-12-17 09:58:45  来源:云南日报

原标题:感恩奋进迈向跨越发展新征程

——昭通市决胜脱贫攻坚一周年回眸

渝昆高速公路 本报通讯员 柴峻峰 摄

丰收的喜悦 本报通讯员 杨文斌 摄

靖安安置点 本报通讯员 毛利涛 摄

2020年11月13日,云南省政府宣布:镇雄县等9个县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批准退出贫困县。至此,昭通11个县(市、区)中10个贫困县(市、区),其中7个深度贫困县(市、区)全部脱贫摘帽,185.07万人告别贫困,创造了35.47万人一步跨越进城入镇的历史奇迹,让困扰昭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成为历史记忆。

时光奔涌不歇,奋斗驰而不息。昭通各族干部群众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以责任为桨、以创新为帆,谋新篇开新局;聚焦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任务,树牢“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坚持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大抓环境、大抓主体,全力以赴实施“六大战略”,努力推动滇东北开发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啃下脱贫“最硬骨头” 交出攻坚圆满答卷

“从山旮旯里搬迁到安置区,我们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46岁的胡嘉良是巧家县老店镇老店村村民,2019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来到鲁甸卯家湾安置区。搬迁前,他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在大山里,生活过得十分拮据。

“搬到卯家湾安置区后,一家人住进了120多平方米的楼房,两个孩子在社区上学。我和妻子在社区帮助下学到食用菌大棚种植技术,去年承包了两个食用菌大棚,年纯收入超过两万元,不但生活费够了,家里还添置了几样家具。”成为城镇新市民的胡嘉良对生活充满希望。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昭通是集革命老区、地震灾区、散居民族地区、生态敏感脆弱地区为一体的深度贫困地区。长期以来,历史悠久与发展滞后、区位优越与交通不便、资源富集与产业弱小、文化厚重与教育落后、山川秀美与生态脆弱“五个并存”,成为昭通最大的现实。截至2014年底,全市有国家级贫困县10个(其中深度贫困县7个)、贫困村1235个(其中深度贫困村691个)、贫困人口185.07万人,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攻坚压力最大的地级市。

昭通的脱贫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昭通时,要求昭通各级各部门“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抓好脱贫攻坚,确保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为啃下全国、全省脱贫攻坚中的这块“硬骨头”,昭通市各级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感恩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昭通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历史挑战、最大的发展机遇。全面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贫困退出“571”标准,精准扣好识别、施策、退出、巩固提升“四粒扣子”,切实做到量身定制,对症下药。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培育、劳动力转移就业、基础设施改善“四篇文章”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打好打赢“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歼灭战、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攻坚战、产业培育高质量发展突击战、劳动力稳定有序就业提升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人海战“五大战役”。

昭通山大谷深,沟壑纵横,2.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96.3%的地域是石漠化严重的山区。

“搬不动山就搬人”。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难,2017年以来,昭通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啃下昭通脱贫攻坚“最硬骨头”的铁齿铜牙,按照能搬则搬、应搬尽搬、整村搬迁原则,认真探索创新跨县搬迁、集中安置、进城入镇、进厂上楼的安置模式,走实建设配套搬家、产业就业支撑、管理服务保障“三部曲”,将全市8.26万户35.47万贫困群众全部搬出大山。

在整个脱贫攻坚战中,昭通建成69个集中安置区,新建和改造农村住房55.89万户,城镇化率提高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在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基础上,连跨5个百亿级台阶,突破1300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6.6%,成为全省第5个投资达千亿元的地级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000元。

城乡面貌大改变、基础设施大发展、产业结构大调整、生态环境大变化、群众幸福指数大提升……经过1500多个日夜的攻坚冲刺,截至2020年底,昭通全市185.07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12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努力闯出了一条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倒逼产业形态、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创新突破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昭通路径”,奋力跑出了平均每天脱贫1000多人的“昭通速度”,向党和人民高质量交出了脱贫攻坚战“昭通答卷”。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交通建设跨越赶超

“路通了,和山外的经济来往也方便了,以前喂头肥猪,要请几个人花费一天时间背出去卖,现在都是老板开着车来到家门口来收购。”在自家院里刚刚交易完生猪的永善县细沙乡石坪村村民王振华拿着厚厚的一沓钱欣喜地说。

“交通靠走,通信靠吼”是石坪村村民曾经的困境,为解决群众出行难,市、县两级多次计划修建通村公路,但因山势陡峭、工程艰险、资金不足而放弃。在脱贫攻坚战中,永善县多方筹措资金修通了石坪公路,终于结束石坪村232户群众人背马驮的日子。

对于镇雄县芒部镇的罗开云夫妻俩来说,能坐上高铁到浙江返岗曾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在浙江打工回家过年的罗开云夫妻俩犯了难,一方面浙江打工的工厂要开工,另一方面因疫情防控出不了门,正在两难中,政府组织外出务工人员坐上高铁从家门直接到厂门口。

2019年12月14日,自成贵高铁开通运营后,昭通迈入高铁时代。像罗开云夫妻俩一样,威信、镇雄两县和邻县近百万外出务工人员圆了高铁出行梦。

“昭通不通”一直是制约昭通发展的最大因素,为破解这一瓶颈,昭通确立了以建设滇川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迈向县县双高速、县县通高铁、公铁水航融合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实施交通先行战略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的重点交通建设项目指挥部,统筹协调推进项目建设,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探索出弥足珍贵的昭通路径,高速公路能通则通领跑全省。

——有效破解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四大难题。高薪引入40余名高端投融资人才组建专业化投融资团队,以市场化资本运作撬动综合交通项目融资;实施交通领域“凤凰”“鲲鹏”“雏鹰”等人才计划,引进27名高层次人才、130名优秀紧缺人才;组建由院士专家领衔的专家外援团队,对交通发展规划、重大工程技术等给予咨询指导,同时培养80余名副高以上工程师,为全市交通建设提供人才智库支撑。

——强化资金筹措,组建投融资平台,统筹资金调度,提高资本运作效率。与中铁建、中交建、中电建等央企合作,筹措高速公路建设资金185亿元,最大限度控制安全、质量和工期,节约利息近26亿元;在此基础上,通过召开融资推介会、发行专项债、设立交通产业基金等方式筹措资金,为规划实施的高速公路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十三五”期间,昭通市综合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658亿元,是“十二五”的4.6倍,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分之一。

——大力实施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新建高速公路12条,新增通车里程650公里,全市通车里程由150公里增至近800公里、跃居全省前列;打通出滇入川、进黔高速通道11个,除永善外均实现县县通高速,基本形成市内“两小时交通圈”;硬化农村公路1.86万公里,建成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05万公里,昭通市成为“四好农村路”全省示范市,镇雄县成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民生幸福指数全面提升。全市航线从2条增至11条,昭通新机场开工建设;成贵铁路建成通车,渝昆高铁开工建设;水富港扩能工程一期建成运行,3000吨级船舶可沿江直达上海,年吞吐量63万吨的小码头跃升为1000万吨的枢纽港口,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新建成水库20座,新增库容近2亿立方米;5G网络覆盖11个县(市、区)重要区域。

打造“一核两极四中心”7个交通枢纽,形成“两环四纵五横九联二十二出口”高速公路网,加快“一通道两枢纽三中心三转运多节点”水运网建设,推进航空“强基拓线”,建成“一中心一支线八通用多航线”航空网,构建通道、枢纽、网络、平台、园区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打造昭鲁为核心、镇水为两翼、多点为支撑的滇东北综合物流中心……

公路成网、火车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如今的昭通已经从过去的路不通、业不兴、民生艰,到建成立体交通新枢纽,产业规模效益量效齐升,由5个百亿元集群迈向3个千亿元集群,成为引领滇川黔渝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

随着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显著改善,昭通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正在凸显,昭通实现了从闭塞落后到跨越赶超的翻天覆地变化。

深入实施“六大战略” 新征程书写新华章

“牢记‘赶考’告诫,锚定奋斗目标,深入持久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在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宏伟蓝图中奋力展现昭通新作为。”

连日来,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为契机,昭通各级各部门采取集中学习、专题研讨、线上学习、深入机关学校、田间地头等方式,推动中央、省和市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当前的昭通已形成奋起直追、缩小差距的关键期,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机遇期,厚积薄发、赶超跨越的黄金期“三期叠加”的发展态势。进入了由集中优势兵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转变;由主要依靠上级资源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向发挥自身优势抓改革谋发展促跨越转变;由聚焦城乡面貌改造升级,向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转变“三个转变”的关键阶段。

昭通市委书记郭大进坦言,虽然昭通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昭通减贫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胜利,但昭通发展滞后这个最大的市情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设脱贫致富示范区中,昭通面临着严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与促进群众致富并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重“两个并重”,生态地位特殊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保护不够与发展不足并存“两个并存”,发展不充分与不平衡并列、质量不高与结构不优并列“两个并列”的现实。

昭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表示,站在新发展阶段要有新的发展思维,开创新的发展格局,立足市情分析研判,昭通要实现更高质量跨越发展,就是要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打造脱贫致富示范区;大力实施产业兴市战略,努力打造3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大力实施交通强市战略,努力打造滇川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大力实施城乡融合战略,努力打造滇川黔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大力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努力打造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大力实施人才支撑战略,努力打造滇东北人才聚集新高地“六大战略”中,奋力开创昭通新时代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局面。

“昭阳区汇报的数字产业园项目还只是个概念;巧家县打造湖滨旅游城市具备很好的资源和条件,书记、县长一定要深入研究谋划;彝良矿产资源丰富,工业起步早,关键是要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永善县拥有溪洛渡电站相关资源,要研究谋划风光水储一体化项目;水富市汇报的中晟负极材料是一个优质项目,前景十分广阔,要加快推进落地;威信县最大的优势是红色文化和页岩气资源……”8月31日,在昭通市组织召开的重大项目工作汇报推进会上,郭大进对各县(市、区)汇报的项目进行一一点评。

今年以来,昭通市通过月汇报、季调度,建立项目库,以项目为王抓大项目来带动上下游产业聚集,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11月8日,昭通市在巧家县举行2021年第四季度全市17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项目涵盖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康养旅游、医疗卫生、城市更新、水利工程、生态治理等领域,总投资达90.56亿元。

“项目开工只是第一步,加快建设还需硬功夫。”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认为,重大项目是抓发展的牛鼻子、稳增长的压舱石、扩投资的火车头。今年以来,昭通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以鲜明导向、坚定意志、持久恒心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一批质量高、体量大、能量强的大项目相继落地建设,2021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跑出了增长27.8%、增速全省第一的加速度。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昭通全市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不折不扣落实好党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加压奋进,奋起直追。要坚定信心、决心,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抢抓机遇,认真谋划,加快发展。要聚焦中央、省和市确立的目标任务,细化支撑,聚力突破,坚持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按照任务一布置,马上抓落实;工作一部署,马上去推动;工作一完成,马上就反馈的要求,扛实扛牢责任,增强本领、担当作为、真抓实干,努力推动滇东北开发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在中央和省委谋划的宏伟蓝图中展现昭通新作为。 

(本报记者 蔡侯友)

责任编辑:李敏

23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