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课堂  >  正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与大众化

2021-02-19 11:39:18  来源:《云岭先锋》2021年第2期

原标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与大众化

作者:郝立新

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兼任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哲学专业)副主任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等。

当前,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从根本上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其最新成果,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贴近人民群众,使之成为人民群众自觉接受的科学理论。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需要通过大众化来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直接和广泛的影响。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是新时代的需要、人民群众的需要。

当前,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从根本上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其最新成果,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贴近人民群众,使之成为人民群众自觉接受的科学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看,理论的人民性与大众化有着直接内在的联系。人民性是大众化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大众化是人民性的必然要求和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这一重要论断精辟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同时也指出了在新时代应该继续坚持人民理论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即要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考察云南参观艾思奇纪念馆时,号召向哲学家艾思奇学习,提出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本土化的重要维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创新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坚持人民性品格、推进理论大众化方面作出了表率,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坚持人民立场

全面理解和着力推进大众化

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把坚持人民立场放在首位。要完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固有的人民性与大众化的内在关联。人民性内在地包含了大众化。大众化是人民性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著特征和根本的价值取向。在坚持人民性的同时,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发展性联系起来理解。我们既要坚持人民性和大众化的统一,又要把大众化与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联系起来;既要把握大众化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又要把握大众化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我们要在探索大众化的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在内容上,理论要接地气、贴近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注和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在形式上,理论表达要做到通俗化,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二者不可割裂。如果把大众化仅局限于内容而忽略形式,或者仅局限于形式而忽略内容,都不可能真正实现大众化。同样,如果仅仅局限于理论的维度来理解大众化,而忽略了大众化的实践维度、现实的维度(如理论传播的实践、理论指导的实践等)方面,也不可能全面深入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坚持以理服人

把时代性、科学性与人民性结合起来

大众化的前提,就是理论内容必须回应时代的问题、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要自觉反映人民群众的实践,吸收人民群众的智慧,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理论工作者要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倾听群众呼声,思群众所思,想群众所想,充分反映民情。

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从根本上体现在它是否关注和如何关注包括民生在内的社会生活。理论文章必须做到“论理”,即讲出科学道理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大众性是一致的。不能把理论变成脱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脱离群众火热生活的空洞说教。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同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这一理论满足于人民群众的程度。当前,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重大变化,聚焦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让人民群众更清楚地认识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目前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未来的美好生活仍需要继续艰苦奋斗;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就是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进程。

树立良好的学风

力求在表达形式上做到通俗化

理论应该从理论家的书斋里解放出来。理论工作者要心甘情愿地花大气力,为广大群众写通俗文章或普及读物。人民群众希望理论工作者多说群众想说的话,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固然有其学术的层面和学术研究的话语,但这不能成为排斥大众化的理由。马克思主义本质上不是囿于书斋里的思辨之学,而是面向生活、面向大众的科学理论。故作高深、故弄玄虚、晦涩难懂、食洋不化等学风或现象,是与大众化的要求相违背的。理论研究和宣传不能“高高在上”,否则会使人望而生畏、避而远之。不能简单地把大众化的语言或表达方式仅仅当作技巧问题,而应该把它当作学风来对待。

在现实中,有的人对大众化特别是通俗化的工作不屑一顾,这是不正确的。大众化包含着通俗化,然而通俗化不等于肤浅化、庸俗化。大众化需要深入的研究才能达到。把马克思主义的深刻道理通过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出深入浅出的好文章,绝非易事。艾思奇在总结写作《大众哲学》时曾感叹:“写通俗文章比专门学术文章更难。”理论工作者心中要有普通的读者,要多写广大读者容易读、喜欢读的理论文章或理论书籍,同时利用好新媒体等现代手段,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把我们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万众一心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指引和精神力量。

讲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使之在群众中广泛传播、深入扎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讲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须重视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大众化的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宣传上的优良传统。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充满了具有民族特色、大众风格的语言和思维方式。邓小平的“发展就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观点,就是用百姓的朴素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也处处体现了朴实无华的语言特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满了深厚的人民情怀,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体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展现出贴近民众、通俗易懂的话语风格。

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社会现实讲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全面地回答了如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要在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向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宣传和深入讲解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帮助人们确立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理论研究和宣传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我们既要根据上级统一部署来进行理论研究和宣传,又要结合本地、本行业和本单位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来进行研究和宣传活动,并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要努力使理论性的语言向生活化语言转化,使理论宣传与群众的文化生活相融合。当前,特别要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所结出的硕果,结合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进程,讲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的故事。

结合学习“四史”,重视用历史说话。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历史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过程作了生动的历史注解。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至今走过了一百年的光辉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余年的历史和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历史都充分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不仅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且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和强起来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五百余年历史,表明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和前进性,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强大生命力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生机与活力。通过这些历史进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或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基础和内在规律。增强理论宣传和教育的说服力,离不开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这对讲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李敏

23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