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经验  >  正文

甩掉穷帽子,傣寨过上好日子

2022-11-21 15:40:36  来源:云岭先锋网

2008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到曼恩村调研,肯定了曼杭混农业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的做法和成效,勉励大家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曼恩村始终牢记嘱托,全力开创发展新局面,村庄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组织变强了。曼恩村始终坚持“三培养”机制,持续加大发展党员力度,全面消除党员空白村。以村组换届为契机,注重把有影响力、有带头能力、有技术专长、群众公认度高、甘于奉献的致富带头人选进村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不断建强支部战斗堡垒,实现基层党组织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跟。2021年,曼恩村被评为全州先进基层党组织;曼拉、曼垒、曼杭混等5个村民小组党支部分别荣获18项省、州、县先进集体荣誉,老支书岩帕被评为“云南省百名好支书”,曼拉村民小组支部书记岩温龙被评为“云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

村庄变美了。过去的曼恩村,围墙高筑、人畜共居,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人居环境“脏乱差”。为此,曼恩村党总支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政策,发动党员群众投工投劳,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6年,以曼拉村民小组为试点,采取干部带领拆、党员带头拆、群众跟进拆的“三步走”方法,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全村92户农户围墙、彩钢瓦拆除工作,吹响了美丽乡村建设集结号。13个村民小组紧跟其后,一间间禽舍被搬离,一堵堵围墙被推倒,一条条道路被拓宽,一簇簇鲜花装满寨。如今的曼恩村,村村是公园、家家是花园,望得见美丽、留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成了西双版纳州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治理变好了。过去的曼拉村民小组,人心涣散、社会治安差,邻里矛盾纠纷频发。2016年,村党支部带领全体村民制定《村规民约》,经反复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务实管用的“曼拉十条”,内容涵盖邻里纠纷、村庄建设、民俗民风、人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如“红白喜事、传统节日、宴请亲朋好友以及平时活动,不准超过晚上12点”“村寨建设统一规划,搬迁拆迁、拆旧翻新须经小组批准,不准擅自动工”等。“曼拉十条”实施以后,村民自我管理的能力不断增强,村内违法违规行为明显减少,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管理模式。2019年,曼恩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民风变淳了。傣族传统节日多,婚丧嫁娶习俗复杂,遇到传统节日、婚丧嫁娶,都要宴请宾客,少则两三天,多则十来天,既浪费钱财又劳心费力。2012年,曼恩村率先推进移风易俗,规定不管谁家上新房、举办婚礼,都要到集体食堂统一举办,并且只能办一天,一经发现违反规定,将处以3000至5000元罚款。同时,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对办席标准、宴请规模、随礼礼金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全村形成了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厚养薄葬、勤俭节约、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尚。同时,曼恩村还积极修建篮球场、大舞台、文化广场等设施,为村民提供运动、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乡村文化生活“活”起来,推动乡风民风美起来。截至目前,曼恩村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1个、州级文明村3个、县级文明村7个。

群众变富了。全面推广“曼杭混”模式,全村高低不平、局部凌乱、零星分散的田块变成了“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涝能排、旱能灌”的连片良田,“零耕碎种”变成了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管理,有效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劳动力从田地上解放出来后,村党总支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拓宽发展思路,坚持每年举办茶叶加工、竹编技艺、餐饮服务等实用技术培训,全村90%以上的村民掌握了1—2项致富技术。截至目前,全村有茶叶加工厂9家,户均收入50万元;茶叶初制所30余家,户均收入8万元;200余户村民从事餐饮服务,户均收入20万元;300余户村民利用丰富的竹资源,编制傣族传统竹器工艺制品,户均收入11万元;50余户村民从事水泥浮雕生产、铁花铸造、傣族特色建筑行业,户均收入20万元。曼恩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8年的3250元增加到2021年的2万余元。

现在的曼恩村生机勃勃,正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逐步迈进。

(西双版纳州委组织部 供稿)

责任编辑:李宏刚

40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