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课堂  >  正文

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2022-12-26 16:47:40  来源:2022年第12期《云岭先锋》杂志

郝立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贵州省“中国共产党人‘心学’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高端智库”首席专家。

张莹云,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教师。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始终贯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奋斗的征程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一理论总结与重大判断,进一步深化了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是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所在,为新时代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与理论创造、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指明了根本方向。

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在各国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各国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其核心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强调了理论运用的“条件性”,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也强调马克思的理论提供的是总的指导原则,而不同的国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是各不相同的。在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历程中,不断探索的中国共产党人得出“第一个结合”的基本内涵:“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用“结合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第一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中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成功密码。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表明新时代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应当说在这之前,我们党形成的创新理论成果中已然隐含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认识,此刻习近平总书记对其作出显性的概括。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第二个结合”又作了深入阐述,提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第二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从而使科学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获得了更广泛的文化认同。简而言之,“第二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即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得到了中华文明的滋养,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从而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

理解“两个结合”的内在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包含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要求。中国的文化实际正是中国具体实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命题已然不自觉包含了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意蕴。正如毛泽东所说:“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这里“一定的民族形式”的重要方面,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必然体现在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同样是在“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这个条件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文化支撑。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性的科学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在指导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改造世界的行动中,也必然面临话语体系的差别。因此,也必然需要通过民族文化的浸润完成话语转化,从而真正回答具体的实践课题。

全面把握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过程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始终贯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奋斗的征程中。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坚持“两个结合”形成的创新理论成果。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标志,毛泽东思想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实践论》,其副标题为“知和行的关系”,就是用中国哲学的文化样式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展示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同样体现了“两个结合”。如邓小平以《诗经·大雅·劳民》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的“小康”来描绘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江泽民吸收《周易》中“与时偕行”的思想,用“与时俱进”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带有中国传统“民本”“和合”思想,均以“两个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文化根脉”“精神命脉”,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首先,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立场、人文精神、辩证思维、理想境界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其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继承过去凝结的精华,而且要立足新的历史起点,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的守正创新,指出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表达形式,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再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不仅将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要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世界读懂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从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坚持“两个结合”,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殷墟博物馆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这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指明了方向。

第一,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指明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途径和方向。科学的理论必然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发展的,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就是要按照当前时代特点和中国实践要求进行不断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在实践中滋长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继续推进理论创新。

第二,坚持“两个结合”,准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之“的”,是“两个结合”的最新成果,也为推进“两个结合”提供了根本遵循。“两个结合”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原创性论断,同样也是新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的方法论依据。

第三,坚持“两个结合”,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们党的使命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就没有民族文化的蓬勃生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根之萍。“两个结合”体现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身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思想方法。坚持“两个结合”,才能更好地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彰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马萧

48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