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邓稼先: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同途

2022-12-26 17:11:43  来源:《金色时光》2022年第12期

1949 年,杨振宁(左)、邓稼先(中)、杨振平(右,杨振宁的弟弟)在芝加哥大学的合影

2021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迎来百岁生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杨振宁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了讲话。

讲话结尾,杨振宁深情回应了挚友邓稼先于1971年写给他的一封长信,他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少年意气  赤诚爱国

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的邓稼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西南联大杰出校友。他和杨振宁跨越几十年的友情,还要追溯到二人共同就读西南联大之前。

1936年,邓稼先就读于北平崇德中学(今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与比他高两级、同在清华园内生活的邻居杨振宁成了最要好的朋友。“少年意气,风华正茂”是他们此时的真实写照。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侵华,北平沦陷,邓家境况每日俱下。因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身患肺病,无法长途跋涉,邓稼先一家只得滞留北平。1940年,伪“北平市政府”强迫学生参加“庆祝”活动。邓稼先激愤难当,当众撕碎日本国旗,还在地上狠狠地踩了几脚。为免招杀身之祸,邓以蛰安排邓稼先跟随大姐辗转到达昆明大后方。1941年,17岁的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物理学系。

曾年少气盛的邓稼先,在西南联大展现出性格中隐忍和内敛的一面,他憋足劲,发疯般地刻苦求学。那时,联大的学习条件异常艰苦,图书馆经常上演疯抢座位和参考书的激烈场面。一次,同在物理学系就读的王世堂同学“抢”到了书,欢喜地坐下来阅读。很快,他发现有人在他身旁转悠,抬头一看,正是个子不小却长了一张娃娃脸的邓稼先。邓稼先和他商量:“你看完先别还,让我看一会儿好吗?”王世堂见他态度诚恳,便答应下来。

孜孜以求  读书救国

在联大,邓稼先给同学们留下的是一个不耻下问、孜孜以求的“小孩儿”形象。他的年龄比同级同学都小,也时常像个小孩儿那样透着天真与浪漫。

王世堂等同学回忆道:“他和你熟了以后,就经常要你讲故事听,没完没了地要你讲,直讲得你口干唇焦才告暂停;不定哪天又要你讲。但他也讲故事给你听,他讲的尽是科学家的故事。记得有数学家阿贝尔和科学家居里夫人等的故事。除此之外,稼先还以更大的热情讲当代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当时因为科学不普及,大家不了解中国有哪些科学家,都在干什么,已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这些成就有什么意义。他讲的事,由于当时并不为大家所熟知,因而感觉新鲜……这类的故事辗转相告,不但鼓舞了听故事的人,且吸引了更多的学生不远千里前来投考物理系。而邓稼先自己则更是信心百倍地勤奋学习,以期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选自王世堂等《绝徼移栽桢干质——忆在西南联大时的邓稼先》)

邓稼先儿时的玩伴杨振宁此时同在联大物理学系,不久又考上了联大的研究生。在校园中,俩人常相约探讨学问。在敌机频繁轰炸的昆明城,他们曾躲在防空洞下背诵《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表达了抗战到底、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

在联大求学期间,邓稼先一方面刻苦学习,另一方面更关心政治。他在思想上日渐成熟,积极参加进步运动,还经好友介绍,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

两弹元勋  科学报国

1947年,邓稼先考取留美研究生,更加坚定地走上科学救国的道路。临行前,邓稼先只留下一句话:“将来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以后一定回来。”为了早日实现报国宏愿,邓稼先仅用22个月就提前取得博士学位。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邓稼先婉拒了到英国剑桥大学继续发展的机会,和王大珩、洪朝生等青年科学家登上了“威尔逊总统号”轮船,迫不及待地返回百废待兴的祖国。

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跟随时任副院长吴有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58年8月的一天,34岁的邓稼先被时任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请到办公室。钱三强幽默地对他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一直从事核物理研究的邓稼先马上意识到,国家要研制原子弹。

从此,邓稼先消失了。他和同事们顶着毫无原子弹研制基础的压力,仅用3年时间,就成功敲开中国人自主研制原子弹的大门。2年零8个月后,邓稼先又同核物理学家于敏等人一起成功设计出氢弹。在我国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邓稼先32次亲历现场,15次担任现场总指挥。他不仅参与理论设计、加工组装、爆炸试验的组织领导工作,还经常不顾生命危险,在现场探查,排除故障。

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回国访问时,询问邓稼先是否有外国人参与原子弹制造。次日,邓稼先写信回复,告知中国的原子弹基本没有外国人参与,并在信末化用诗句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此后,杨振宁多次回国,始终关心、支持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并于2016年由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实现了挚友邓稼先的深情瞩望。

马艺萌(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


责任编辑:李敏

23
相关热词搜索: 邓稼先但愿人长久共同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