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课堂  >  正文

培养“数字丝绸之路”人才,助力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

2022-02-18 17:10:55  来源:云南学习平台

人才竞争是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竞争永恒的焦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全球性国际化人才观为新时代做好国际化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科技和人才聚集地都是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

“数字丝绸之路”正是汇集尖端科技和高端人才的双融之地。我们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系列论述,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云南人才强省战略,立足当前“数字丝绸之路”已经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和中国的发展格局,思考如何围绕着这一发展格局进行人才培养,这是造福中南半岛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也是一种国际合作新模式,包括中南半岛各国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重要内容。在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进程中,“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成为关键一环。南亚东南亚各国语言各异、文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差别,这既形成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基础,也给实现“五通”带来了很大挑战。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批与“数字丝绸之路”建设要求相适应的人才,是纵深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一、“数字丝绸之路”建设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创新之核、发展之要。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教育向经济社会转化的阵地,也是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相互交汇的桥梁。云南要想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舞动双翼,跨越千山万水,实现南亚东南亚国家共同发展,必须不断培育大批了解并服务辐射中心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复合型人才。

大学是最重要的人才孵化器,南亚东南亚国家聚集着数以千计的大学,但我们要看到的是,将大学人才培养战略同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将现实问题内化为大学跨学科、跨文化聚焦的问题,并有效地加以解决,这些才是社会对大学的希望所在,更是大学引领社会发展的动因所在,是大学不断走向开放的动因所在。“数字丝绸之路”人才培养需通过争取国家、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完善亚洲大学联盟,建立起优势互补、跨界融合的人才培养平台,让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大学在共同的知识创新平台上分享资源、共享机会、共同为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助力。

成立于2018年12月的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是一个由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柬埔寨、老挝、缅甸、孟加拉国、马尔代夫、马来西亚、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新加坡、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等16个国家的103所大学按照平等、自愿、合作、发展的原则组成非营利性、非法人的区域性国际大学联合体,旨在推动中国与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大学联盟的成立能够很好地利用各自成员的优势来弥合彼此之间的差距,这也是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体现,大学联盟支持大学智库合作,完善教育对外开放布局,加强与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多边组织的务实合作,充分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整体提升了云南的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二、“数字丝绸之路”人才培养需统筹规划与整体推进

“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相应的人才培养也应着眼全局,不能仅仅局限于解决燃眉之急,而应致力于为我国源源不断地提供全方位的人才资源。要用宽广的视野看待人才培养工作,就应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系统谋划,做到整体推进。所谓整体推进,就是要协调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标准、机制、课程、方法、师资、服务保障等各个领域的改革,汇集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合力;应发挥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资源汇集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形成强大的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矩阵,进而形成紧密关联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这样一个教育生态系统会不断产生创新的溢出效应,投资的反哺效应,促进系统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数字丝绸之路”人才培养需共建科技研发平台,大力推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跨界创新、融合发展。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协同参与,多群体合作研发,以及多国家联合推动。要破除门户之见,跨越国界藩篱,整合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众多力量,共建各类科技研发平台,促进教育、研究、发展和社会服务等诸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要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科技研发合作网络,共同为辐射中心建设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

“数字丝绸之路”人才培养需面向全民、贯穿终身。“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主张共商、共建、共享,这种平等参与、协商共治的理念既是对各国政府而言的,也是对各国人民而言的。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必将催生众多实实在在的项目,涉及各行各业,需要南亚东南亚国家各国人民共同参与。因此,相关人才的培养也应面向全民,实施全民创新创业教育。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系统、全过程,既面向全体学生,牵动所有教师,建立健全富有活力的现代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培养制度,又带动整个社会,形成崇尚创新、合力创新的社会氛围,让人人都有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机会。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局限于某一时段,而应贯穿人才成长终身。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枢纽,既引领中小学创新创业教育走向,又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延伸到继续教育中,提供创新创业技能培训,促使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

三、“数字丝绸之路”建设需要跨越国界、宗教与种族的人才交流机制

“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将南亚东南亚各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形成了命运共同体。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也不应只局限于某一国家内部,而应具有国际视野。目前,南亚东南亚不少国家纷纷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战略,主张开展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以期通过鼓励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发展。然而,各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也普遍面临一些挑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实践脱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实践平台短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等。因此,在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南亚东南亚各个国家应广泛深入地开展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内容,促进各国共同培养所需人才。

“数字丝绸之路”建设要重视跨文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不尽相同。对此,各国要从战略层面考虑人才的培养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就可能带来的文化冲突,加快培养熟悉各个国家文化历史的人才,要特别注重培养小语种的语言人才,从而加强民心相通,加强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相通,知己知彼,进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价值。

“数字丝绸之路”人才培养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中央三部委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是一项普惠中国与世界的重大福祉,培养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年轻精英人士对中国的感情是巩固、加强双方友好关系的必要举措。要做好“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前提就需要沿线各国之间政治互信,只有通过长期在国外留学、工作的经历,一个人才能真正了解、理解所在国的社情民意,所以向区域内国家和地区派遣留学生与访问学者也极为必要,基金也应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倾斜,培养、派遣出既具有学科专业能力,又具有实地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能力,符合国家需要的知行合一的新型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建设“数字丝绸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深刻把握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量子计算、智慧城市等为代表的新趋势,充分发挥数字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的重要举措。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时代赋予云南的历史使命;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夯实人才基础,源源不断的培养和造就各类跨文化、跨国界、跨种族、跨领域的多层次人才,不断释放人才红利,才能支撑这项伟大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余海秋 袁春生(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敏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