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岭先锋全媒体走进怒江  >  正文

怒江州:党建引领 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2022-04-20 10:06:20  来源:2022年第3期《云岭先锋》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人们开始忙碌起来。记者在怒江沿岸看到,一座座村庄、一个个社区、一片片果园、一畦畦田垄充满生机活力。

怒江州虽然已经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但仍是后发展和欠发达地区,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是怒江州需要研究实施的重大课题。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在后头。”怒江州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党建引领,把党员干部群众的力量组织起来,抓党建、谋发展、强产业、促就业,在高山峡谷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党建领唱“同心曲”

近年来,怒江州委组织部把加强基层党建与推进基层治理结合起来,全面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确保党支部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十三五”期间,怒江州累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69万户10.2万人,建成67个集中安置区。要搬得出,更要稳得住。怒江州探索党组织引领下的物业管理新模式,通过“红色物业”把基层党建工作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物业有机融合,提升社区基层治理实效。

走进泸水市上江镇同心社区,楼房整齐划一,道路宽阔干净……这里居住着来自怒江州4个县(市)的4000多名易地扶贫搬迁户。

同心社区成立的物业公司承接了6个社区及上江镇街道、周边自然村、州委党校、高速公路服务站的物业服务项目,营收的物业费作为社区集体经济。公司还为80余位脱贫户提供就业岗位,工资从每月800元到5000多元不等。社区选择培养12名党员分布在各个岗位,引导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改变旧习惯、树立新风气,有效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同心社区党支部书记曹景存说:“‘红色物业’不仅能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还能为群众创收增收,实现家门口就业。”

54岁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杨金香高兴地谈起了搬迁后的幸福生活,“儿子儿媳去了省外务工,物业公司为我和身患残疾的老伴提供了保洁员和护林员的岗位,我们能自食其力,不给子女添负担,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在片马镇片马村有一面党员服务公开承诺墙。“确保飞机场小组饮用水畅通、资助贫困学生黄佳林500元……”这是村里从党支部书记、小组长到普通党员的36份承诺,完成率为100%。在该村党支部书记普三才看来,只有党组织的战斗力强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了,才能实现基层有效治理。

面对144位缅甸籍侨眷,创建侨胞之家;面对长期卧病在床的村民,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把服务送到家;得知村民家水管断裂,党支部组织党员挖水池、架水管……片马村党支部的这些“贴心”举措,拉近了全村党员和群众的距离。如今,只要看到戴着党员徽章的人,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一番。

产业合唱“富民曲”

二月春来,泸水市老窝镇老窝村的“多多橘园”里一片丰收景象。“以前这里全是石头地,现在都种上了沃柑。”老窝村专职副书记张云娥介绍说,2019年,拼多多与泸水市老窝镇合作设立橘橼扶贫示范项目,成立扶贫专业合作社。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党员示范带头先行,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老窝村逐渐走上特色农业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56岁的村民曾桂明如今成了橘园的技术员,每月工资6000多元。他兴奋地说:“如今村民们不仅成了股东,还能就近就业。收入增加了,日子越过越好了。”

依托“多多橘园”,老窝村还发展起庄园经济、旅游经济,前来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王金秀利用自家小院,开起农家乐。如今,老窝村形成了“基层党建+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合作社+新农人+科技”的运营模式,合作种植沃柑300亩,覆盖全村132户脱贫户,6年后,将覆盖全村728户2551名村民。

“哪里有产业,哪里就有党支部。”脱贫摘帽后,怒江州牢牢把握抓党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条主线,让党支部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唱主角”,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少村干部感慨,党支部战斗力强了,参与产业的程度深了,脱贫致富更有底气了。

被高山峡谷环绕的怒江州,产业基础薄弱,曾有不少村“两委”欠缺办法、致富无门,产业扶贫进展缓慢。怒江州把党建引领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的引领作用与服务功能,积极推行党组织牵头、公司化运营、社员参与的“抱团互助”发展模式,探索多种增收路子,激活村级集体经济“一池春水”。目前,全州25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益超过5万元,基层党组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稳步提升。

丙中洛镇秋那桶村村民马新春高兴地说:“我在建筑公司务工,学会了绑扎钢筋,每月有4500元的固定收入。”2021年,秋那桶村利用中交集团和怒江州文旅局专项资助资金,外加村里53户村民自筹入股资金,以“村党总支+中交二航局+集体经济+农户”的运作模式成立了建筑公司。通过发挥党组织优势,该建筑公司先后承建尼达当怒族文化街、丙中洛村文化活动场所改造等4个工程项目,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40余万元,带动200多人实现就近就地务工。

据介绍,怒江州将通过实施集体经济倍增计划,今年内实现各村集体经济在现有基础上增长一倍,最低的村也有望实现集体经济10万元以上。

就业谱写“奋进曲”

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谐社区,就业小分队队员韩玖记同其他队员早出晚归,穿梭在社区各个楼层,深入搬迁群众家中,耐心细致地讲解外出务工政策,推荐就业岗位和技能培训项目,全力做好动员群众外出务工工作。

“春节前后人员集中,是务工动员的最好机会。”韩玖记说,就业小分队覆盖到800人以上的易地扶贫安置点,确保每一栋楼都有专人负责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仅今年1月份,就业小分队就动员上千名搬迁群众到省外务工。

搬迁群众就业和培训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20年开始,怒江州抽调500名工作经验丰富、熟悉群众工作和懂少数民族语言的干部组成就业小分队,到17个800人以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驻点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并设立52个就业创业服务站点,做好联络服务、信息沟通、政策宣传等服务保障工作,动员有劳动力的搬迁群众到上海、珠海等沿海城市务工。2021年,怒江州完成转移就业19.94万人,比2020年增长0.94万人,创历年新高。

怒江州鼓励外出务工人数较多的村(社区)“两委”干部离岗带队到省外务工,在州级层面成立转移就业临时党工委,在群众务工就业集中的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成立党总支,下设若干务工就业班组,通过村干部带队驻厂服务,为务工群众提供稳岗服务,让劳动力平稳就业,顺利实现增收。

“我们还搭建了就业服务平台,定期举办招聘会,组织搬迁群众参加各类型扶智扶志培训。”同心社区驻点第一书记那正程介绍说,对社区内有创业意向和创业能力的搬迁群众,免费提供42个扶志摊位,鼓励发展“家门口的小生意”,并与银行对接,为创业群众办理惠农贷款,解决创业群众资金困难。截至目前,同心社区通过劳务输出、就近就业、扶贫车间等方式,安排2178人就业。社区居民李金付在扶贫车间工作,每月工资1500多元。她说:“以前我在老家种地,风吹日晒辛苦一年,勉强够吃穿。现在的工作很轻松,还能照顾孩子。”今年春节后,李金付的丈夫在社区的组织下到上海务工。

“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怒江州各级党组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党建为引领,派驻精兵强将,建强支部班子,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夯实基础保障,壮大集体经济,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本刊记者 袁海毅 曾永会 通讯员 鲁水泉

责任编辑:王璐

34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