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时评  >  正文

敢于对“包办”说“不”

2022-05-23 11:14:45  来源:云岭先锋网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等工作中,“包办”一词常常出现在我们视野里,挂包干部吭哧吭哧干个没完,群众却高高挂起、“躺平”旁观。毋庸置疑,这里有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缺乏主体意识的原因,但干部本身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笔者认为,“包办”归根结底还是不敢办,缺少敢抓敢管的勇气和魄力。

分析“包办”的背后,不难发现,干部有“怕”的心理,“怕”得罪人,“怕”群众不帮自己说话,“怕”完不成任务挨问责、受处分……因为“怕”这“怕”那,只能退而求其次,事事自己上、自己来,干部干、群众看由此形成。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暂缓了燃眉之急,但却留下了更深的隐患,一旦习惯和风气养成了,工作陷于被动,“九头牛”都很难拉回来。

要扭转、纠偏这种“包办”的行为,还得从干部自身入手,突破“怕”的心理,拿出“敢”的气质,勇于对“包办”说“不”。首先要敢“说”。我们都知道,做基层工作、群众工作,不仅要“踩破鞋底”,还得“磨破嘴皮”,常常要不耐其烦、苦口婆心,自己不怕烦、也不怕群众烦,通过敢“说”,让群众清楚明白党的政策的来龙去脉,只有把政策说明白了、说到位了,群众理解了、接受了,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其次要敢“管”。敢于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将规定与后果告知以后,如果遇到不配合、反着来的情况和个人,干部既不能闭目塞听、视若无睹,也不能只会心里干着急、开不了口,要敢于站出来、指出来、管起来。比如,在落实“门前三包”工作中,如果经营户实在不予配合,干部要敢于拿出“硬功夫”,主动对接市场监管等部门进行介入,而不是“门前干部包”。最后要敢“担”。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干部“干”字当头,说的就是“担当”二字,敢于担责,也敢于担后果,问心无愧,不怕失误和差错,无畏一时误解和委屈,不看一日之功、但求长远之利,彻底打破“包办”的困局,才能把工作往前推,才会有苦尽甘来的成果。

李晓芬(景谷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王璐

34
相关热词搜索: 敢于包办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